如果诊断结果为轻度抑郁,如社会功能交往兴趣降低、工作效率下降,但并没有出现相应的生理问题,再加上亲友及各种社会关系能有效支持患者的话,患者可不用吃药。这时,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的心理治疗就能起效。所谓认知疗法,就是从调整患者的看法出发,来改变情绪和行为。
另外,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亲友万万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病人,像“如果不好好活,那就去死”之类的话,相当于在想跳楼的人背后推了一把。所以,亲友们应多说:“这些病很常见,我们一直陪着你,你会好得很快。”这些话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当然,如果介绍一些顺利治愈的例子,会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如果诊断为中重度抑郁,即出现了吃不香睡不好,易疲乏,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时,就必须用药了。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共三类。一种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这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抑郁药,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和服用方便等特点。其中的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并称为“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
第二种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这类药物不良反应少,起效快,还适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等焦虑障碍。另外,临床上还可能用到一些国外的天然植物药,如德国的圣·约翰草。
用药不仅要根据症状轻重,还需根据对象进行调整。像儿童和老年人,一个器官尚未成熟,一个器官已经衰老,用中医的说法就是“解毒能力差”。所以,用药时首先要选用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另外,剂量也要相应减少。
最后,切忌“见好就收”。一般来说,如果是初次发病,那么药物在服用2—3周后开始起效,6—8周后则可以让患者恢复到正常的情绪状态,这两个月为治疗期,之后要继续服药6—12个月来巩固疗效。这样治疗一年后,如果病情一直稳定,就可停药。
但若治疗结束后病情再次复发,那么就算第二次治疗,而巩固期需要2—3年。如果发作3次或3次以上的患者,就要终身服药,每天服用一片药,不能间断和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