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年前,我国的第一部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山茱萸的记载,2000年来,为了山茱萸这个药中医药学家们打了两场大的官司,至今也没有完全说清楚。 同为“茱萸”药不同
中药材中有两种被称作“茱萸”的植物,一种叫山茱萸,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具有滋补肝肾,收敛固涩的功效,主治肝肾虚损,滑精遗尿等症;另一种叫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的果实,具有散寒止痛,疏肝行气的功效,主治因寒凉所致的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等症。两者虽然都叫“茱萸”,但无论从植物科属还是中药的功效主治来说都不相同。
山茱萸的官司至今打不清
第一场官司是关于山茱萸的原植物品种问题。因为《神农本草经》仅论述了山茱萸的功效主治,但对山茱萸的植物特点和药材形态无描述,所以无从考证。后世的本草著作如《本草图经》、《本草衍义》、《本草品汇精要》、《质问本草》等所记述的山茱萸原植物形态与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所绘山茱萸的花、果特征并不相同。直到解放后经本草文献考证和现代植物学考察证实: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山茱萸为正品药用基原植物,并将其收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这场打了两千年的官司才算落实。
第二场官司是关于山茱萸药用部位(即果肉果核的入药取舍)的问题,这场官司至今也没有打清楚。因为成熟的山茱萸形状如酸枣大小,外表红色,内有果肉,味酸涩,中间有核,关于山茱萸中药材是否需要去核的争议,自古至今争论不休。如《本草经集注》称:山茱萸“既干皮甚薄,当以合核为用尔”,《普济本事方》中所用山茱萸的方剂均于脚注中写有“连核用”。而《雷公炮炙论》则云:“山茱萸须去内核”,《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茱萸“其核与肉性相反,用时务须将核去净”,这些医家都主张去核用肉。近年来,有关山茱萸是否去核的争论仍见于诸中医药杂志,去核与不去核的争论仍未停止,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山茱萸药材要去核,看来还是以国家规定的为准。
山茱萸的功效与主治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山茱萸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常与熟地、山药等配伍应用(如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虚烦潮热,盗汗遗精等有较好效果。
由于山茱萸味酸涩,口感差,所以在临床或养生保健中极少单独应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山茱萸含有甙类、有机酸类、糖类、及肌醇、生物碱、维生素、氨基酸、矿物元素、磷脂等。
1.对免疫系统的双向调节 山茱萸对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山茱萸中的糖类有明显促进免疫反应的作用,山茱萸总甙则明显地抑制免疫功能,是免疫抑制剂。熊果酸在体外具有杀灭免疫细胞的作用,腹腔注射却能够明显提高免疫功能。更有意思的是,山茱萸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合适的浓度具有明显的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而高浓度却出现抑制作用,可见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复杂性。
2.降血糖的作用 山茱萸自古就有治疗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证”)的记载。日本学者用八味丸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的疗效,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主要是山茱萸在发挥降血糖作用。国内的学者还发现,山茱萸对正常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对糖尿病引起的血糖增高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3.其他 山茱萸还具有抗休克、强心、抗炎、抑菌、抗真菌、保肝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