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拿大的儿童教育专家,对全国各地120余所幼儿园中2000余名儿童做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的中心是:你不喜欢妈妈有哪些表现?统计结果显示:有8种妈妈比较集中地不受孩子们欢迎。
只顾自己玩的妈妈
5岁的汤姆说,“我妈妈常常只管自己出去玩,既不顾家,也不顾我。有不少时候她晚上玩得很晚才回家——实际上她回家时我往往已睡着了。我不知道妈妈究竟是不是爱我。”
专家评析:其实这类妈妈称得上是“自私妈妈”,缺乏对孩子的责任感。建议应该投入至少70%的精力和50%的空余时间在才5岁的孩子身上。
只想着爸爸的妈妈
还不到3岁的琳达哭着说,“妈妈只有见到爸爸时才眉开眼笑。她总是把最好吃的留给爸爸,而不是留给我。她说我什么都不好,而说爸爸什么都好。我很生气。”
专家评析:要知道,幼年期的儿童大多十分敏感,常常会把妈妈视作 “私有财产”,而不许自己以外的人,甚至包括爸爸“分享”。对这么爱“吃醋”的琳达,妈妈理应有意识地作出种种表现或暗示,让她增加“妈妈确实最爱她”的自信。同时当爸爸的也应大度地适当退出妈妈视线的焦点,以便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爱体罚的妈妈
5岁的小顽童布尼透露,“只要我淘气,如跟小朋友打架啦,弄脏了衣服啦,在墙上画画啦,妈妈就会罚我站,而且一站就是老半天。一次我用弹弓打破了邻居的玻璃窗,妈妈更是生气,不仅不给我饭吃,还狠狠地拧我的胳膊,直疼得我嗷嗷叫。于是我再也不爱妈妈了,因为我觉得她并不爱我。”
专家评析:体罚可能成功地强迫孩子服从家长的意志,但这一定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带来的问题远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因体罚而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一般在几周后即会显现出来,其中包括:经常撒谎,偷盗,爱欺负弱小同学,难以与小伙伴友好相处,缺乏同情心,不服从教师教导,有时可能极度自卑等等。在2年后则可能发展至斗殴、抢劫、闹事等更为激烈的暴力行为甚至反社会倾向,并增加成为小流氓、小霸王的危险。
不尊重我朋友的妈妈
4岁的贝克嘟着嘴说,“妈妈一直不喜欢我周围的小伙伴。她说汤尼说话结巴,彭努长得丑,肖斯脑筋不好使,尼尔嘴又太馋。反正在她嘴里没有一个好的。更让我不快的是,她要求我不跟他们玩,还生怕我被他们‘带坏’。而实际上他们都是既可爱又诚实的好孩子。我为妈妈感到害臊。”
专家评析:妈妈是孩子步入社会最早的引路人,在孩子面前务须注意一言一行!尊重孩子的朋友本身就意味着对孩子的尊重。而让孩子在你以身作则的指引下学会尊重他人,是他宝贵的人生财富。任何孩子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或缺点。就让孩子自由地选择他的朋友吧,不必杞人忧天地担心孩子会被“带坏”。
说到做不到的妈妈
5岁的海伦埋怨说,“妈妈总是说话不算数。她曾答应马上给我买一个芭比娃娃,但至今仍没有买。她还保证在外婆生日那天带我上外婆家,但后来又说不去了。还有许许多多事情她都说得到却做不到。最后我已不相信她的话了。这样的妈妈真叫人扫兴!”
专家评议:“说得到做不到”的妈妈缺失的是诚信。诚信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其实,“诚信教育”,往往始于牙牙学语之时,而且贯穿于整个童年时期。在孩子刚刚懂事起就应帮助他们在心中树立起“以诚信为本”。遗憾的是,屡屡“说得到做不到”的妈妈,为孩子提供的恰恰是反面教材,起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过于严厉的妈妈
5岁的丹尼说,“妈妈老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说我写的字不端正,画的狗一点也不像,还批评我洗碟子不干净。我真的什么也不行吗?想到这里,我很泄气。”
专家评析:父母的完美主义对孩子心理的最大危害是:渐渐剥夺了他们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自我肯定,特别对原本就较自卑的孩子来说,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有的孩子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正是父母以完美主义的态度作出了过高的要求,由此孩子便可能时时处处被包围在批评、埋怨之中难以自拔,长此下去自信便可能遗憾地丧失殆尽。
最后当他每每开始做一件事时,他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对自己作出否定,如:我的能力就是比不上人家,我的脑筋就是笨,或我就是不讨别人的喜欢等等。不妨将对孩子的“你洗不干净碟子”改成“你真了不起,才5岁就能洗碟子啦!不过要是你能再多花点时间冲洗,碟子会洗得更干净的”。这么一改,给孩子的心理暗示就完全不一样了。
此外要认识到:任何孩子,都不可能是样样都棒的“全才”(其实成人也是如此)。要是你的孩子在绘画方面不如别的孩子,大可不必为此而忧心忡忡,因为他完全有可能在其他方面胜过别的孩子。
太肥胖的妈妈
3岁的玛丽哭着说,“妈妈实在太胖了,而且弄得很邋遢。每次她上幼儿园开家长会时,小朋友们都会暗暗地笑话我。我很难过,但又不知怎么办才好。”
专家评析:儿童比成人更看重一个人的外表,对自己最亲爱的母亲自然更是如此。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对“心灵美比外貌美更重要”的抽象理论还难以理解。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美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过于肥胖的母亲应该注意节食、运动和减肥,并关注自己的衣着服饰。
不好玩的妈妈
4岁的亚裔孩子阮埋怨说,“我能歌善舞,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我。我还会作画、剪纸、弹琴、捏泥巴,可是妈妈不仅都不会,她还瞧不起我的爱好。妈妈早出晚归,空余时就只知道读书。她还老叮嘱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因为只有读好书以后才有出息。其实,我很希望妈妈能够陪我一起玩。我真感到扫兴,为什么我的妈妈这么不好玩?”
专家评析:孩子想从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那里模仿、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更希望能和妈妈拥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妈妈对孩子的爱好一窍不通,总是一问三不知,甚至不以为然,孩子自然会感到很失望很沮丧。同时这对孩子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对幼儿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强迫他多多读书。
其实在阮这样的年龄段,理应通过多玩来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因为玩实际上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提升智力的极好学习。此外不妨有意识地培养和孩子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并熟悉孩子特有的心理和语言,尽可能抽时间多和孩子一起玩,和孩子多作语言交流。长此下去,孩子自然会认为你是很“好玩”的。
妈妈感受
看了这篇文章, 心里很是不舒服。因为其中几种表现自己身上也有。像爱体罚的妈妈、说道做不到的妈妈、过于严厉的妈妈。
虽然我不是一个爱体罚的人,但有时孩子闹脾气总听不进话的时候,我就很少有耐心倾听孩子心里的想法,而是凭主观猜测下判断,严厉批评他,甚至扬手。有时为了应付孩子,一时随口答应他什么事情,后来想想行不通或是自己没时间,就找各种理由来劝说,虽然孩子顺我的意思去做了,但过后提起这件事总会说:你说话也有不守信用的时候啊。那时的我真是哑口无言。可能是性格所致,我有句口头禅:“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
所以无论孩子是做事还是学习,我都很全面地教他,希望他能做得如我预期所料的,就算退一步也要在我能容忍的范围之内。因而心急的时候,冲他说话就会很大声。这时孩子就会反抗:“你那么大声干吗?我又没有聋。”看我很生气、又没胆量反问我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我不想做了,它太难了。”“等会儿再做,我很累了。”
现在想想,真是自己教育失败的表现。作为老师的我尚且明白对学生要求要因人而异,不可强人所难,要用爱心包容学生的不足,为什么换成自己的孩子就会忘了呢?莫非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孩子我们只有一个,教育的那一刻对我和孩子来说,也只有一次,假如总要错过,我们教育出来的那还是我们爱的孩子吗
有一次他问我:“妈妈,你还爱我吗?”望着他童真的眼睛,那种期盼的眼神让我有种心碎的感觉。我慌忙抱住他,安慰他说:“爱,你是妈妈唯一的孩子,是妈妈的宝贝,我不爱你爱谁呀?不仅是我,连爸爸都很爱你。”这时他才神情愉快地说:“妈妈,我也爱你。我永远都不离开你。”平时听到这句话我一定很高兴也很幸福,但此时我却有些心酸。我知道是我有些粗暴的教育让他有了这样的担忧,让他对妈妈的爱产生了怀疑。难怪有时我说他的时候,他总用“我心里在下大暴雨”“我的心都变成了碎片”这样的句子来表示他的心情。大人一时难以控制的情绪伤害的何止是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更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摧残,这比拔苗助长还可怕啊。
教育是门大学问,父母又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看过太多身心不健全的学生和他们父母的冷漠关系,很能让人深思。当初这些家长也是过于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太不在意孩子的心理,以至发展成现今的局面。暂且不说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如果等我们老了,我们的孩子也用粗暴态度来对待自己,并附言:你当初就是这样对我的。那时真要活活气死了。就算气死了,你能怨孩子吗
当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我们成为父母时,我们犹如一个果农刚刚得到了一颗等待发芽成长的种子,种子能不能在我们的手中长成果树?能不能开出美丽的花儿?能不能结出硕果?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果农的付出如何。所以孩子的行为或是思想出了问题,做父母的首先应该查找原因,反省自己,而不应一味地责怪孩子不学好。
我想做一个好果农,我也应该做一个好果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