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小的时候,因为喜爱读书,被亲朋好友们称为“先生”。有一次,他和一群小伙伴们在门前玩画片,路过的邻居见了,笑着说:“先生原来也玩画片啊?”听了邻居的话,胡适脸红了,觉得对不起“先生”这个称号。从这以后,他处处以“先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言行,刻苦读书,终成一代名家。
家长对孩子的这种“目标设定”,对孩子是种心理暗示。当孩子认可这种“设定”之后,教育也就成了孩子面对并不断修订自己的过程。
还有个故事。
朋友的儿子渐渐有了自闭症的倾向,不愿接受其他玩伴,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朋友很着急,想了个法子,在自家院子里进行烧烤晚餐,约请了周围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开始时,朋友的儿子躲在一旁,不和其他小朋友,甚至也不和家里人交谈。朋友对他说:“来,烤一串肉给爸爸和小朋友们吃吧。”几次要求之后,朋友的儿子终于站到了烤炉旁。烧烤聚会快结束时,他已经开始呼朋引伴,和小朋友们打成了一片。
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引导,对孩子起到了一种引领的作用。当孩子接受这种引领,教育也就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融入了他的一举一动。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家庭教育中,家长掌握的是教育的方向,而孩子则掌握着整个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