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去拜访王安石,不巧王荆公当时有事,没能接待苏轼,苏轼就独自在王荆公的书房溜达,发现书桌上有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后,大笑。信笔续了两句:黄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老翁仔细吟。苏轼觉得王荆公老糊涂了,菊花怎么会落瓣呢?后来苏轼遭贬,王安石特意让他去了黄州。苏轼发现那儿的菊花的确是落瓣的,这才感到自己当时的鄙陋无知。
有人写了两句诗:明月松间叫,黄犬卧花心。苏轼大惑不解,道:明月怎能“叫”呢,应该改为“照”;黄犬怎会“卧花心”呢,应该改为“卧花荫”。而实际情况是,当地有种小鸟名叫“明月”,还有种昆虫名叫“黄犬”。苏轼知道真相后,十分惭愧。于是发奋读尽世上书,后来就成为唐宋八大家了。
以上两个故事只是佚闻逸事,不一定符合史实。但却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各种事物都既有它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我们千万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我儿子小学升初中的时,规定按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但也有两个学校例外,一个是十中少年班,为选超常儿童,在全市范围内招生,考试的题目难度大,既要成绩拔尖,又有年龄要求,全市只招八十个人,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另一个是外国语学校,全市招四个班,共二百人,竞争也很激烈,重点小学能有六七个人考进就不错了,一般小学能考进一两个也觉得很光荣,但题目相对容易一些。我们根据孩子的情况,决定让孩子报考十中少年班。
“我两个学校都报考了,但我估计孩子考外国语学校把握性小一点,而考十中少年班把握性大一些。”我对同事说。
“这怎么可能呢?”同事笑道,“十中少年班更难考上,怎么把握性还大一些呢?”
“你有所不知,一般来说,十中少年班确实更难考上。但我儿子善于做难题,每次的奥数竞赛从不‘忘记’拿奖,而他平时的数学因难度不大,却不怎么突出,难于与同学们拉开距离。十中少年班题目难度大,能发挥我儿子的优势;外国语学校的题目难度相对小点,发挥不了我儿子的优势,所以把握性反而不够大。”我解释道。
各种事物都既有它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我们不能光看表面现象,还要深入了解事情的本质,才能把事情办好。普遍性是由无数个特殊组成的,对于家长来说,每个孩子都是唯一,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家长要多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