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夫妻双方工作繁忙,不能多陪孩子,所以只要孩子开口说“妈妈,我要买……”,孩子的要求马上就能得到满足,渐渐地,父母的有求必应养成了孩子的霸王之气。事实上,“给予”和“溺爱”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爸妈在答应宝宝的要求前务必理智判断,切不可过分溺爱宝宝。
“给予”和“溺爱”的区别
“给予”的范围较大,家长应针对孩子的不同需求来做不同程度的给予,让孩子深切体会到——他自己确实需要,才能对父母提出要求。而这一点对小小孩来说并不容易,所以,父母平时应经常引导孩子说出“他为什么需要这种东西”或“他要求父母这样做”的原因。
一般对“溺爱”的认识就是父母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很少带有关怀的成分,也不对孩子做出任何引导,自己更无法掌握“给”的程度,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这就是“不当给予”或“过度宠爱”。
“物质”上的不当给予
持这种给予方式的父母,常常是想借助“物质”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通常孩子看中某种玩具后,会竭尽所能地要求爸妈给自己买,父母此时除了要注意玩具的适龄性外,还应考虑其安全性。如果只是为了不让孩子哭闹,或怕伤害孩子渴望的心,而随意买下了孩子想要的玩具,便是一个不当的给予。因为孩子一旦达到目的,以后可能会有“只要我喜欢,爸妈就会买”的想法,从而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
再者,一个从小要什么就拥有什么的孩子,他会认为得到所要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事,自然就不会有“珍惜”的观念。所以,父母的弱点一旦让孩子识破,孩子以后就会不断用这种哭闹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父母在“物质”的给予方面不可不谨慎为之。
不当的溺爱——物权观念
因为小孩子很少有“物权”观念,即对东西所有权的概念。比如孩子万一不小心拿了别人的东西而被父母看见,父母未当场教导孩子“这是别人的东西,它不属于你,你这样是不对的行为”等观念,反而不闻不问,任由自己的孩子霸占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孩子就会因此而养成一种坏习惯,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新奇好玩的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所以,父母应做适当引导让孩子说出“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或“为什么想拿这种东西”等,一旦父母能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想法,就能趁机告诉孩子,比如“我知道你很喜欢这样东西,也很想要它,但它不是你的,你拿来玩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的同意,不能硬抢硬夺。”如果父母将这样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就能纠正他的这种坏习惯。
“迟到也没关系”的父母
有些孩子早上不愿意起床,家长又心疼孩子没睡醒,就任他继续睡,而且觉得孩子迟到也没什么关系,这样就养成了孩子经常迟到的坏习惯,孩子也觉得上学迟到不要紧,这便完全是父母的溺爱所致。所以专家建议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守时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除了老师的教导和学校的培养外,父母也应配合好学校和老师,让孩子正确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早上要穿的衣服,前一天晚上就应准备好,还要考虑到起床后大便、洗漱、吃早饭、穿衣服等的总体时间,最好让孩子学着自己去打理这一切。
公共场合的礼貌
想知道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究竟是适当的“给予”还是过度的“溺爱”,可根据具体场景来观察家长处理问题的态度。如孩子在一个不该吵闹的公共场所(如图书馆、飞机上等)大声喧哗或乱跑,家长却未采取任何措施制止,反而给了孩子许多方便甚至鼓励,完全没意识到孩子的这种行为已经破坏了他人的安宁。这种父母如果不是自身缺少礼貌修养,就是对孩子的溺爱纵容了。所以,孩子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是和家长本人的价值观或判断标准密切相关的,同时这也考验着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智慧和才能。只有父母对此能做出一番深刻反省,才能更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无论何时何地都给予孩子方便,对孩子不当的溺爱,让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为所欲为是很危险的,这会严重影响其以后的人格行为发展。
“给予”和“溺爱”要理智使用
曾经有个小朋友上课时向老师提出“想喝水”的要求,老师并没有答应孩子可以立即喝水,因为喝水、上厕所是小朋友下课后才应该做的事。相反,老师先了解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会口渴,并请他说明原因。原来这个小朋友课间玩得太兴奋,忘了老师的规定——下课记得喝水这件事。后来,老师破例让这个小朋友在课堂上喝水,一是因为孩子确实有这样的生理需求,二也让孩子了解了“喝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孩子经过了这件事,就能牢牢记住以后下课时要喝水。这样一来,老师既让孩子体会到——他确实是因为需要而被给予了喝水的权利,而不是无原则地“给予”,同时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和引导,而不是溺爱。
知识是经验的积累
我们还注意到,父母们常会因为个人价值观和金钱观的不同,满足了孩子错误的需求。专家建议家长们平时应多读一些育儿方面的报刊书籍,也可借助电台、电视台相关少儿频道的节目学习育儿知识,多与老师、同事、朋友、邻居交流育儿经验,把碰到的问题、困惑说给大家讨论,这是一种很不错的育儿方法。毕竟知识是经验的积累,对于新手爸妈来讲,这方面的资讯更弥足珍贵。
专家建议
现代的一些父母总想用“物质”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却让孩子因此而成长为不折不扣的“小霸王”,孩子不但不珍惜爸妈所买的东西,也不尊重大人的给予,更不懂得与他人分享,这种给予方式是很严重的溺爱行为,日后极有可能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为此,专家建议家长应把握日常生活的一切机会来观察孩子的切身需求,并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一旦孩子提出要求,家长能适时做出理智而正确的判断,这才是最正确的给予。(文/张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