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词形容孩子学说话是“咿呀学语”。是的,孩子最初学说话的时候,语言是很不规范的,有些父母不但不给予纠正,还顺应孩子教给孩子更多不规范的词汇,比如教孩子“丫丫”而是“脚”,用“汪汪”代替“狗”。
这样做法有益无害。这些词汇好像更形象,更适合幼儿掌握,但这些话只是半截子话而已,以后孩子必然还要学会正规的语言。以这种方式学习语言,意味着孩子必须建立两 套语言符号系统,势必给孩子造成双重负担,空耗了孩子的脑力和精力。而且先前的半截子话的学习对后来正规语言的学习是一种阻碍。
经过试验我还发现,孩子在两岁左右时,如能缓慢、清晰地教他说正式的语言,他是完全可以跨越半截子话阶段的。本来孩子可以学会,我们却用更低级的方式教孩子,没有对孩子的能力进行挑战,简直就是在亵渎孩子的能力,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愚蠢吗?这样的行为能使孩子的潜在能力获得发展吗?而且孩子一旦形成不规范的语言系统,为了纠正这种错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很多老师说,纠正孩子发音错误的时间远远多于教新知识所花的积极劳动的时间。一些父母更过激的行为更让我气愤不已。
有的父母是无意识地教孩子一些半截子话,而有的父母竟然以孩子说半截子话为乐。孩子发出的错音、说出的错话让他们感到有趣,还让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演,真不知道是在显示他们孩子的聪明,还是在显示他们自己的无知。孩子还不懂得是非,大人的随声附和和拍掌大笑会让孩子以为错误的发音是正确的,以为自己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样孩子很难知道自己的毛病,就算以后知道了,已经习惯成自然,很难纠正了。我绝对不教给儿子半截子话。从一开始就能这种正规的语言的教育的明显的效果。卡尔还不到一岁时,我的一位朋友对他说:“卡尔,给我看看你的汪汪。”他正色地纠正说:“那不是汪汪,是小狗。”这让我的朋友惊讶不已。
从另一个角度说,语言也是抽象思考和逻辑推理的工具,孩子从小使用似是而非的语言思考问题,,孩子的大脑怎么能训练好呢?方言和土语也是不规范的语言,对孩子形成正确的语音和词汇都没有好处。在家里,我和妻子都会自觉地说全国通用语言,同时禁止女仆和男仆说方言土语。方言土语不但读音上与标准德语差别很大,而且在语法上也不够规范。方言土语会给孩子学习标准语言带来一定的障碍。跨越这种障碍需要时间的,而一旦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可能一辈子都跨越不了这个障碍。
为了给我的小卡尔创设一个标准的德语的环境,我还忍痛割爱地辞退了一个忠心耿耿地为我家服务几十年的老仆人。这个仆人经常满口土语,让他说标准德语也很难为他,在儿子学习语言的节骨眼上,纵然不忍,我孩子将这位老仆劝退回家。我相信这个老仆会理解我的,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孩子,自己也曾作过父亲。教孩子说话,语法并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孩子来说,更没有太大必要。我们的祖先最初说话的时候,是没有语法的。
在语言的进化中,语言慢慢正规起来,也并没有人规定获取检查人们说话的时候是否把形容词放在了名词前面。个体的学习过程,和人类的进化过程一样,在潜移默化之中,孩子自然学会了语法。
因此,在儿子8岁前,我并未专门教过他语法,也没有特别纠正他的语法错误。孩子都有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们会自觉地把学到的单词反复地说着玩。对单词这样,对短文也是如此。我把一些小故事用精选的词句加工成短文,反复读给卡尔听。卡尔很快就能记住,并愿意复述给别人听。在卡尔学习别的语言的时候,我也用了这种方法,效果还不错。
启示-24“儿语”并不一定适合孩子 父母很容易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采用“儿语”的方式,比如把兔子叫做“兔兔”,小猫叫成“咪咪”,把孩子叫成“宝宝”。 我们以为孩子更容易理解这样的语言,而实际上并非这样。对孩子学习和掌握正规语言没有一点儿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