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
开会偶遇同学,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女儿9岁了,不爱吃蛋,我和她猜‘石头、剪刀、布’,输了的吃。”同学说。
“你想到没有,这种方法虽然能一时奏效,但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吃蛋等于惩罚。”我分析道,“而且总哄着她吃也不是个办法,应该使她自己爱吃蛋。比如,你在她面前津津有味地吃蛋,让她感觉蛋是好吃的东西……”我给同学出着主意。
“可这些都不管用,只有猜‘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有用。她觉得挺好玩的,在玩中就这么吃下了。”
“这样吧,那你就把‘输了的吃’改成‘赢了的吃’。当你赢了时,你就说:‘我赢了,得由我说了算,这么好吃的蛋,我要吃。’这样就给她一种心理暗示,蛋是好吃的东西,吃蛋是一种奖励。”
“唔,由‘输了吃’改成‘赢了吃’,就这么一字之差,却由消极的引导变为了积极的引导。改得太好了!”同学赞叹道。
“那你去买,你乖!”
毛毛很小的时候,我就让毛毛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买酱油和盐什么的。孩子刚开始时热情倒是蛮高的,记得他还写过一篇关于买酱油的作文。可有时他也会耍耍赖。
一天,我正炒着菜,发现没酱油了。
“毛毛,帮妈妈买酱油去。”
“毛毛不在家。”儿子答道。
“妈妈让他买酱油他就不在,是吗?”
“就是,妈妈让他做点事他就不在,毛毛不乖。”
呵,好像他不是毛毛。
“那你去买,你乖。”
儿子只得乖乖地买酱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