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跌倒以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做法一:扶起来。
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做法。
孩子跌倒以后,中国的家长多半会赶快跑过去扶起孩子,给孩子拍着身上的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把小孩扶起来后不再让他自己走,而是背着走路;有的朝着绊倒孩子的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妈妈怎么打它”,以此来安抚孩子……
曾几何时,中国父母的做法受到了猛烈的抨击。批评者认为,如此的教育方法使得中国的孩子脆弱、独立性差、过分依赖父母,并断言,在父母庇护下的孩子长不大!
做法二:自己站起来。
这被认为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典型做法。请看从国外回来的一位学者的亲历:
……澳洲人多数带着两至四岁的小孩到购物中心玩,因地滑小孩摔倒了,父母都不去帮忙扶起来。看到第一、第二、第三个我都未引起注意,看到第四个、第五个我就有点不理解,向女儿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小孩跌倒了大人不去扶起来?”女儿回答我:“这是他们一种好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从小就养成独立生活能力。据澳洲人讲,这样有三种好处:一是让小孩知道跌倒是自己不小心,今后多注意不要再跌倒了;二是小孩跌倒了,他自己支撑起来,可以锻炼小孩的毅力;三是小孩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不娇惯他,能养成他独立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这种做法,被专家学者广泛推崇,教师与家长亦争相效仿。
做法三:别急着站起来。
这种方式源于一位旅行者的启示。
一个旅行者在行进的途中,突然改变了原来选定的路线,决定抄近路前往目的地。没想到,在他穿越那片看似很平坦的草地时,没走几步,脚被什么东西猛地绊了一下,把他摔了个跟头。对此,他没太在意,从草地上爬起来,揉了揉有点儿疼的膝盖,继续前行。但是没走十几步,他又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这一回他没有急着站起来,而是躺在那里,一边揉着受伤的腿,一边仔细地打量着脚下的草地。
原来,绊倒他的是一个草环,那是一种丛生的植物,用疯长的、极柔韧的枝蔓编织成的一个很隐蔽的草环。在他跌倒的周围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草环,行人稍不留意,就会绊一个跟头。待他坐起来,将目光往前一延伸,不由得大吃一惊,掩藏在繁花绿草间的,竟是一片可怕的沼泽。
转到另一条安全的路上,他仍在庆幸刚才跌的那个跟头,更庆幸自己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漫不经心地急于爬起来,而是细心地查清了让自己跌倒的原因,还认真地打量了一下自己原本自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