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我要跟孩子聊聊,他却总是爱理不理的。”“如今孩子的心思很难捉摸,与他谈什么呢。”“我想和孩子沟通,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办?”……不少父母虽然重视亲子沟通,却没有掌握方法,反而在自己与孩子之间筑起了一道“交流沟”。
有一项调查表明,都市里有超过10%的父母与孩子沟通时感到困难、紧张和无奈;7成以上的父母每天和孩子“说话”不到1小时。专家告诉父母,亲子沟通障碍缘于父母“不会说话”。
餐桌提问话不投机
“今天学什么了?”“老师批评你了吗?”“在学校干什么了?”……晚饭时,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这样没头没脑的“提问”。可是,偏偏有75%的父母在餐桌上与儿女这样沟通。有的父母说,想找孩子说话,孩子推说“忙功课,没时间”,餐桌上难得“面对面”,当然要分秒必用与孩子多交流了。其实,这是因为许多父母没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时机。
当孩子在成长和学习中碰到困惑向父母求援时,家长一定要抓住时机,认真、耐心回应孩子,并保证每天至少抽出1小时,与孩子说说话。当碰到青春期问题、学习压力过大时,家长还要增加与孩子沟通的频率和时间。
没有技巧孩子无语
“就你笨,什么都不会做!”“你怎么不好好学习。”“你看人家每次都比你强。”许多父母这种批判式、比较性的“口头语”,让孩子们的心门一次次紧闭。实际上从孩子呱呱坠地起,每一声哭,每一次笑,每一个点头,都渴望家长能读懂。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特别是拿孩子作比较时,千万想想这种比较是否全面、客观,因为每个孩子不可能完全一样。
有调查显示,共同游戏或活动有利于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尊重和信任,就一些比较深入的话题如性、感情等交谈时,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长,越深入,效果就越好。
父亲不能置身事外
只有不到20%的父亲经常与子女交流。专家认为,许多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职责;或者以忙为借口,不关心孩子,只能无关痛痒地唠叨“好好读书啊”。虽然,上海的父亲看上去比较亲和、顾家,但是仍有三成父亲每天和子女“说话”不足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