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心理学界总结出造成幼儿害羞的原因有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A身心因素
有些孩子从出生以后,就显得比别的同龄小孩子害羞一些,这类幼儿在小时候就表现出很容易恐惧而且被抑制,这可能与遗传有关。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也有的幼儿因为身体方面有残障或缺陷,造成害羞。例如外表明显与众不同,或器官功能上有障碍(如听觉、视觉等等),通常会使这类小孩变得敏感和容易害羞。另外,幼儿若缺乏安全感,必然会失去自信。因此参与社交活动(比如到别人家做客),对他们而言,都是相当恐怖的事,结果导致自己被同龄小伙伴孤立。更由于对社交活动害怕,失去练习社交技巧的机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越来越缺乏来自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变得更加害羞。
B家庭因素
过度处罚容易造成孩子害羞。尤其是在别人面前进行训斥与羞辱,让孩子为犯错误而羞愧难当的做法会将幼儿打击得害羞、不敢见人。家长的偏见也会造成幼儿害羞,因为家长的偏见是在告诉孩子,即使是他们的亲人也会站在对立的立场对他们做负面评价,结果使孩子误认为整个生活的规则就是一个由别人来评价他们的好坏的过程,因而变得更敏感、甚至恐惧评判他们的人。如果父母本身就很害羞、沉默,子女也会有害羞和沉默的倾向,尤其是在遗传或体质方面已经有害羞倾向,而又生活在充满害羞气氛的环境中时,更容易使小孩变得很害羞。父母本身在社交方面缺乏正面引导,在无形中又剥夺和限制了小孩与别人接触的机会,其结果是加剧了孩子的害羞。孩子大胆、自主、开朗、活泼个性的形成,与其幼年时期对外界环境的信任度、安全感与适应性的高低有直接的联系。上例中叶子的女儿在婴儿时期表现出害怕接触外人时,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陌生人。这是一种在父母陪同下的“一回生两回熟”锻炼,而非孩子真正的独立面对陌生情况。因为这种接触还是被动交往,所以孩子“虽能面对生人,但却不愿意离开父母独自和别人相处。”
当孩子学走路时,从“抱”到“走”的过程,表面只是行为上的变迁,但这是从依赖到独立的一种心理上的过渡。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引发孩子安全感与信任度的低落。当叶子的女儿“只会站不会走”的时候,其实是孩子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心理上的怀疑,这时候,需要的是从“爬”到“走”的一种感觉统一支配与心理的双重缓和,需要的是大人的鼓励与搀扶,但是叶子采取的“把女儿带进房间关起门”的强硬态度和方式,使原本胆小的孩子,更加缺乏对外界环境的安全感,反而导致孩子丧失了心理上的支撑。这种胆怯、退让、无助、观望、被动的情绪,被带到幼儿时期的同伴交往中,只能更加使孩子害羞。父母极端、草率地进行“防卫训练”,完全误导了孩子了解外界的视角。友好的握手从而被内化为猜疑与敌意,于是,酿成了孩子戒备、敌对、无安全感与信任感种种不良心理。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孩子用“封闭、防御”来面对外在的一切,容易形成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甚至患上社交恐惧症。如果不及时疏导,长大后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固执偏激的性格。
“一个怯懦的孩子背后,必定有一个暴烈的家长。”所以家庭环境以及家长自身的修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才能使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的性格以及自立、自控等积极情感。当孩子不能达到父母预期的要求时,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恰当,并适当地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家长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陪伴孩子快乐地度过成长中的每一天。
小编插话
害羞这种行为,西方有些哲学家、艺术家把它视为一种美德;而在我们国家传统的观念中流传沉默是金、祸从口出等观念,因此一般人不把害羞视为问题,甚至相反地以为这是一种良好行为,害羞常被家长当作好孩子的表现,因此比起其它方面的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它很容易被家长忽略。所以提醒家长,如果孩子过于害羞,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就一定要请教心理专家并积极帮助孩子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