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知之者”,幼儿的独立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家长和老师应该要求他们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并进行引导,使孩子尽早学会独立。
日常生活中的独立性培养
对幼儿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使幼儿确立“自己来,我能行”的自主愿望,逐步培养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告诉人们一个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对幼儿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他们本来不会自己吃饭,练习的次数多了,就能很准确地把饭菜送进口里;他们本来不会自己把玩具收拾好,妈妈多次示范,他们也就学会了把玩具收拾到指定的地方;他们本来不会自己叠被子,老师教几次,也就学会了自己把小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这说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使孩子“自己来,我能行”的自主愿望逐步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
幼儿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具备了做一些事情的体力 ;心理方面的发展,使幼儿的思考、判断、记忆、模仿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具备了学习、模仿、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他们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似是而非到做得井井有条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也是必经的过程。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规律。
家长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与幼儿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培养幼儿独立必须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动手能力。一个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独立性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
古人也说过 :“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把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让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洗澡,等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在家里布置一间幼儿房,给孩子设置一个单独的区域,在该区域中家具、玩具等物品的摆放、活动的进行都由幼儿自己做主,成人可参与但一定不能强行干预,要设法给幼儿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在活动过程中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家庭之外的小事,对幼儿进行独立性的培养,比如买衣服、玩具等时,成人应尽可能把自主权让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决定买什么样的玩具、什么款式的衣服,让他们自己选择颜色和种类。对较大的幼儿,还可以给他们一点钱,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用手里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要求幼儿为家庭做一些小事,为他们提供锻炼独立性的机会。远远的爸爸是个军事科技工作者,经常出差在外,远远的妈妈很注意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在远远一岁半的时候,妈妈就教会他自己吃饭。上幼儿园后,远远是班上自理能力最强的小朋友,他第一个学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后来妈妈又把家里摆放拖鞋、浇花等家务“分配”给远远,他从最初把拖鞋摆得“横七竖八”、把花盆浇得“水流成河”到给拖鞋正确排队,把花浇得恰到好处,两个多月的练习,胖胖的小手也由笨拙变得灵巧起来了。
家长要做幼儿独立的表率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模仿的样本。要培养孩子独立,家长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因为如果家长做事的方式是处处依赖,又怎么要求孩子能够独立呢?
有这样一幅漫画:画面上是一对父子,父亲坐在椅子上,一只手抠着脚趾头,一只手指着儿子大骂:“不许抠脚趾头!”儿子低着头不服气地抗议:“那你为什么也在抠脚趾头?”
漫画的确好笑,却让人笑过之后并不觉得轻松。它反映了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家长对孩子是严格要求的,而对自己却放松要求。这种“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的做法,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好的作用吗?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模仿的样本。要培养孩子独立,家长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因为如果家长做事的方式是处处依赖,又怎么要求孩子能够独立呢?
有的家长非常明白对孩子要放手的道理,也想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他们也不反对让孩子在幼儿期接受独立性的锻炼的观点,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往往“忘”了自己作为家长的引导责任。这样的家长经常无意识地帮孩子做一些细小的生活琐事,比如扣扣子、系鞋带、梳辫子,甚至在送宝贝去幼儿园的时候,会帮他们把小书包一直背到教室里。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关怀无可非议,但过度的娇惯已经超出了关怀的范围,无形中造成幼儿懒惰、依赖的心理。如果生活中的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会使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赖父母,形成一种“安全感”,那样反而容易出大事。这些早期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不仅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性,也能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孩子在能力上得到锻炼,在心理上更加坚强。
在幼儿独立性培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失败和失误。家长要求孩子学会独立,就不要害怕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小失败,相反,家长要做孩子学习独立过程中正确面对失败的楷模。紫南的家长要她学会收拾自己的小书包,第一次,紫南忘了带添加的衣服,下午又碰巧下起了小雨,天气冷起来了。紫南很后悔自己忘了带上妈妈早就准备好的毛背心。通过这次小失误,紫南记住了小书包里要带好备用的衣服。古人常说“失败为成功之母”。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理,别怕他会失败,这样孩子才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成长起来。当孩子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 :“你真能干,自己能做得这么好!”孩子的能力被肯定,他们会感到兴奋和快乐,这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独立做事的信心。
家长做家务时要有意让孩子参与进来,通过分工,让孩子体验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快乐。让孩子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为大家洗水果、分发碗筷 ;妈妈在擦地时帮忙拿簸箕;晾衣服时帮忙递衣架之类的事情。这些看上去虽是小事,实际上却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家务辛苦,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楷模,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接触生活、模仿成人做事的机会 ;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的形象,让孩子觉得独立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这种观念对幼儿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除了通过劳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家长还要尊重幼儿对游戏的设计、角色的选择,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育家蒙台梭利在谈到独立性的培养时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如讲故事、做游戏等。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矛盾和争吵,家长尽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解决,从而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的想法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是件好事,应该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让孩子有机会尝试独立判断对错、决定如何行动。
传统教育常常只是把要求幼儿顺从听话作为标准,不注意倾听他们的需要,于是就造成许多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意识和锻炼,因此很难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完成任务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是成人娇惯和包办代替的结果。家长应积极接受现代教育理念,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自我控制,增强幼儿的自主抉择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人的生活之路都要靠自己去走,孩子的未来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教育者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独立习惯,特别是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有些家长常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可以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表现出很好的独立性,可是在家里却是另一个样子:吃饭要家长喂,穿衣要家长帮忙。为什么已经有了一定独立能力的幼儿在家又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娇包了呢?这提示老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问题上,一定要家园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实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