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简直判若两人:
在幼儿园里,他已经很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他渴了自己用杯子接水喝,午睡前自己脱衣脱鞋,睡醒自己穿戴好,还会自己上厕所,并熟练地在饭前便后自己洗手,他还会学着在每次玩具课后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来的地方……
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小方立即躺在沙发上,要奶奶给他倒果汁;吃饭时要奶奶给他剥鸡蛋;早晨起床要妈妈给他穿衣服、穿袜子……
为什么小方能够在幼儿园表现出很好的独立性,而在家却又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娇包了呢?因为幼儿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儿园中靠教师教育锻炼就行的,他们生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里的,如果家长不重视,总是护着帮着,包办代替,老师的教育工作就会功亏一篑。因此,家长要重视配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双方达成一致。为了让家长对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有个正确的认识,在家园沟通的时候,要多给家长看一些包办代替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的文章,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与合作,并给予他们一些家庭教育培养的方法。家长会上可以反复强调,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问题上,一定要家园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实现“独立”。
幼儿在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非常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不喜欢被成人抱着,甚至不愿让成人牵着手走路。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对自己要干的事又坚持说:“我要自己来。”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仍然无条件地包办代替,幼儿就形成一种错误认识 :这些事情不用自己做让家长帮着干。他们渐渐地变得失去了自己做事的热情,越来越依赖别人。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别人,应该慢慢地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在园都一样。
幼儿的独立意识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好到做得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幼儿获得自身的发展。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多沟通,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不要忽视这是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独立意识形成后需要不断加强,在幼儿有了独立意识后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老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刚刚养成的良好习惯得到不断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老师不能对同班的小朋友采取“一刀切”;家长也不能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独立性的培养像其它方面的培养一样,需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兼顾不同幼儿的个性特征。对于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幼儿,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探索周围世界,让他们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独立意识较弱的幼儿,就应该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因此而批评他们,一方面因材施教,一方面经常和家长协商,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要引导孩子逐步走向独立。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任何时候都不可拔苗助长,对孩子的发展做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要求,就横加斥责。教师的表扬、家长的鼓励是增加幼儿独立做事的信心和勇气的动力。在培养幼儿独立性时,老师和家长都要注意经常运用有效表扬的方式来强化他们的行为,对孩子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鼓励并要求他们积极地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
在幼儿独立性培养问题上,家长还要和老师的言行达到高度一致,特别是老师比较“严”地督促幼儿独立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袒护孩子,正确的做法是明确告诉孩子 :老师的要求是对的,应该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家庭和幼儿园都要积极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尊重幼儿自主成长的要求,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自我表现,独立完成任务。在幼儿园里,让小朋友自由玩耍好过老师总是充当指挥者。当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家长要继续给孩子自由自在的感觉,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独立自主、勤于动手、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借鉴国外经验增强独立能力
国外的孩子18岁以后就开始独立面对人生,不再依靠父母了。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国外的家长必然从小就注意对孩子进行独立性的培养,因为这关系到孩子未来的生存。除了更深刻的了解孩子独立性的重要,国外的家长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在培养幼儿独立性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经验,他们的做法虽然有些有待商榷,但更多的却是可以借鉴的。
众所周知,国外的孩子18岁以后就开始独立,他们自谋生路,不再依靠父母了。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国外的家长不得不从小就注意对孩子进行独立性的培养,因为这关系到孩子未来的生存。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段名言,意译过来就是 :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外的家长从他们的传统中意识到,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非常重要,因为儿童自身有很大的潜力,而我们国家的家长大多数把孩子看成是无能的,所以什么都包办,看不到孩子内部的潜力,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新时代的家长要注意更新一下自己的育儿观,从小就注意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让孩子走出过度保护的樊篱,多一些自主谋生的尝试。
国外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养成独睡的习惯,不像我们中国孩子,有的上小学了还要跟妈妈睡在一起。别小看独睡习惯的养成,其作用就是从独睡开始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独立做事的习惯,不轻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从而变得坚强自立。在我们国家却是另一种样子,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的呵护,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长总担心孩子会受委屈,很少给他们独立办事的机会,这是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我们大多数的孩子依赖性比较强、独立性很差,孩子长大以后,自理能力很差,意志因此也很薄弱。
除了更深刻地了解孩子独立性的重要,国外的家长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在培养幼儿独立性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经验,他们的做法虽然有些有待商榷,但更多的却是可以借鉴的。国外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为此付钱给孩子,当他们的零花钱。对于更小一些的孩子,家长也不“放过”,他们要求孩子自己摆放好鞋子,自己到冰箱拿食物,自己把吃剩的果皮倒进垃圾桶……国外家长的这些做法,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在国外的家长看来,包办代替、不让孩子独立,这样培养孩子,是把孩子置于将来无法自主生存的危险境地,对孩子发展是不利的。所以他们主张尊重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放手让孩子在活动中发展。上面提到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教育者对孩子实施“主张教育”,父母也好,教师也好,总之所有孩子的教育者,都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援助者,甚至倡导在独立性培养方面,把孩子看成一棵植物,确信他自己也是能够自己成长的。
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不缺乏“独立基因”,只要给他环境,给他条件,教育者对孩子发展起到观察者、引导者、援助者的作用,我们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独立的一族。为一切总是要什么都代替孩子,总是把孩子看成是无能的,忽略孩子自身是有潜力的呢?放手让孩子独立地去行动,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一旦孩子能够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深藏在他身体内部的各种潜能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发展一定是比较差的,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说,让孩子从小尝试走独立的道路,深藏在他内部的潜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甚至是飞机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面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在美国,家长总能对孩子的独立意识因势利导,让孩子满足自己独立尝试的要求,培养他的独立性。我们的很多家长却总是不让孩子自己去做,本来孩子什么都想自己做,家长就是不让,逐渐就变成什么都依赖家长了。所以说,有很多依赖性很强的孩子就是家长不恰当的教育一手造成的。孩子愿意自己独立尝试的愿望逐渐地被家长的阻挠打击了,时间久了,就养成依赖性了,就成了“被抱大的”了。
因此,帮助幼儿实现“独立”,不仅需要观念上的更新,更需要借鉴经验,同时把他人的经验纳入实际行动之中,以身作则,家园联合,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性格独立、行为自主的社会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