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妈妈关注的中心,孩子生病了,年轻妈妈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焦虑、担心、烦躁等情绪。虽然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妈妈更应了解孩子的心理,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需要。妈妈还要明确,孩子生病身体不适,抱一抱他,替他倒水、穿衣、喂饭,陪在他身边是爱他,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事实,也是爱他;帮助孩子配合治疗,战胜疾病更是爱他。
妈妈要帮助孩子将生病的经历积累成为一种生存经验,也要把握好这个过程中的教育契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孩子的成长考虑,帮助孩子战胜生活道路上将遇到的更大困难。
妈妈的错误做法1:过于担心
逢人就述说孩子的病
反复询问医生孩子何时能康复
夸张地描述孩子的不适症状对孩子治疗效果表示沮丧
孩子心理分析
孩子对疾病的了解是极少的,往往通过妈妈爸爸的讲话和表情来了解自己的病情。如果大人表现得过于担心,他会觉得自己的病很重,而且大人的情绪也直接影响着孩子,进而影响到疾病康复。
这样做更好
既要重视孩子的病情,及时带孩子看病和治疗,同时在孩子面前也要藐视疾病,告诉孩子“没关系的,不过是一些小病,很快就好了!”大人可以将自己相似的患病和治疗的经历感觉告诉孩子,让他以平静的心情接受治疗,从而对康复充满信心。
妈妈的错误做法2:过于关注
反复问“到底哪里不舒服?”
频频观察“宝宝觉得好一点没有啊?”
叹息“看这病把孩子折腾成什么样子,真可怜!”
孩子心理分析
一般来说,孩子不会刻意地体味生病的感觉,有好玩的玩具,有吸引人的图书,孩子容易忘记。妈妈过于关注,等于一次一次提醒孩子去感受病症,会使孩子增加身体的不适感觉,延长治疗和恢复的时间。
这样做更好
孩子生病时,妈妈多用观察的方法来了解孩子的病情,比如他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喝水、吃东西、睡眠、呼吸、体温、便样等有什么变化。直接用询问的方法,会加重不适感。除了向孩子介绍患病的原因和医生治疗的方法外,还可以讲解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并告诉孩子,只要配合医生治疗,身体很快就会好起来,让他知道生病并不是很可怕的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妈妈的错误做法3:恐吓欺骗
威胁“不打针,就把你扔在医院里”
哄骗“这药一点也不苦,快张嘴”
利诱“医生那里有最好玩的玩具”
孩子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曾经有打针、吃药的经历,到医院看病他就会本能地恐惧医生和拒绝医生的治疗,有的孩子看到穿白大褂的人还会躲避。如果妈妈在医院里威胁孩子,会增加治疗恐惧,会造成更强烈的拒绝。哄骗利诱就更不好了。即便成功第一次,但以后孩子也许就不相信你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就不会配合,造成尴尬的局面。
这样做更好
为了鼓励孩子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要明确地告诉孩子,生病很难受,要想尽快减轻身体的不舒服感觉,必须到医院看病,按医生的治疗方案打针、吃药,打针、吃药的难受只是暂时的,过后身体就会慢慢好起来。吃药前可以说:“我知道你是个勇敢的孩子,一定能吃完这些药。”在孩子治疗时握着他的手,扶着他的肩,鼓励孩子勇敢地配合治疗。发现孩子表现坚强,主动配合医生治疗,要及时向孩子表达你的赞赏,及时给他竖起大拇指、摸摸他的头、拥抱他。
照顾病儿心概念 图
妈妈的错误做法4:满足迁就
孩子无论什么要求,都说“好吧好吧,妈妈答应你”
改变孩子起居习惯“不用一个人睡了,到妈妈床上来”
孩子心理分析
生病会带来身体的不适和行动的不便,往往这个时候孩子的依赖性较强,希望妈妈在自己身边。而且孩子还会发现,他生病时很容易得到妈妈的同情,所以会不断尝试着向妈妈提出要求。妈妈如果把握不当,很容易使孩子病好之后出现任性的不良性格。
这样做更好
分清哪些该答应,哪些不能迁就,适当满足孩子的需要。主动多跟孩子聊天、讲故事、听音乐;病重的孩子可以喂他吃饭、吃药、扶他入厕等。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如“不给我买玩具,我就不吃药”、“我就要奶奶喂药”,病好了仍要家长陪着,不肯上学等,妈妈要坚决拒绝。
妈妈还可以做的
向孩子讲述爸爸妈妈的工作,让他了解由于带他看病,陪护和照顾他,影响了爸爸妈妈的工作,所以孩子身体好一些的时候,要懂得照顾自己。他能够自己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自己入睡、吃药,不用家长抱着输液等等。
结合事实引导孩子感受父母的爱,让孩子知道因为他生病,爸爸妈妈很辛苦,大人睡不好吃不好,所以他要尽量克服困难,主动配合治疗。喂孩子吃东西时告诉他,为煮好这碗肉稀饭,妈妈很早起床,到市场买新鲜的猪肉,下班后急急忙忙赶回家,先煮好稀饭,照顾他吃饱后自己才做饭。跟他一起观察爸爸是不是瘦了,在享受大人关爱的同时,萌发关心家人,回报家人的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