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门的小男孩是我们楼里最顽劣的孩子,时常恶作剧不断,左邻右舍经常向他的父母告状。每次听到对门夫妇大声打骂他,妻子总是拉着儿子静听,然后当场进行教育:“以后,你别跟那个哥哥学,你听听,他又被爸爸打了!”儿子疑惑,露出一脸的天真问妈妈:“妈妈,小哥哥疼吗?”妻子“白”了他一眼:“怎么不疼,只是记性不好,一玩起来就忘了。”儿子更加疑惑:“小哥哥很好啊,常给我零食吃。”妻子一时说不上反对儿子与小男孩交往的理由,只是狠狠地瞪一眼他:“以后不准你再吃他的东西,吃了他的东西,你也会变成他那样的。”儿子吓了一跳,一脸惊恐地躲开了。
我对妻子教育孩子的方式感到生气,对邻居棍棒式的教育方式更是不敢苟同—那是在伤害孩子的心灵!为何不寻找另一种方式来开导孩子呢?
一天, 妻子和儿子去了乡下,我为了完成手头的工作没一同前去。一人在家,懒得做饭,准备买盒方便面对付一餐。于是,我穿着睡衣,虚掩上防盗门,急匆匆地下了楼。
谁知,上楼时,却发现防盗门被锁上了。我焦急起来,这可如何是好?!最后,只好敲响邻居的门,希望可以通过邻居家阳台爬到自家阳台。
邻居夫妇了解事情经过后,不由得互望一眼,破口大骂起儿子来:“一定是他,他刚做完作业出门。”
正当我做好准备爬阳台的安全措施时,邻居孩子的哭声已经从楼道里传来了。那孩子一进家门,又被他妈妈一顿大骂。我不好意思起来,安慰孩子:“别哭,爬过阳台就好了。以后不要再做恶作剧了,叔叔不怪你。”孩子的哭声小了些。
门终于开了。
可是,就在我进门时,对门又传出小男孩骤然扩大了的哭声。一时间,我不知是该上门劝劝好,还是让那孩子尝尝苦头,以后少让大人操心才好。
最终,我一咬牙,还是坐到了书桌前。
傍晚时分,我听到有人敲门。可打开门,却没有人影。我原以为是小男孩在报复,故意打扰我,可是,当我关门时,却发现门缝里有一页纸。取下一看,我怔住了—是小男孩写给我的。原来,今天他关上我家的防盗门,是因为他以为我出门时忘记关门了,怕小偷趁机偷东西,于是才顺手帮我关上……
顿时,我心里凉了一下。
孩子做了件好事,却还要因此被委屈、被冤枉、被责骂,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滋味?原本我就不赞成棍棒教育,现在,更是对这孩子充满了歉意。我不知该怎么把这件事向孩子的父母做个解释,让他们明白,这孩子做了件好事。恰好报社打电话约稿,我灵机一动,把那封信写成了一篇短文,发给了报社。
第三天,文章就见报了。我买了份报纸送给小男孩的父母,让他们看看这个他们所不知道的故事。接过报纸,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脸上渐渐露出了悔意。小男孩也看到了这篇文章,看完后,显得很激动,不住地对我说:“谢谢叔叔。”同时,脸上也充满了被肯定的幸福。于是,我下楼买了十几份报纸,几乎楼里的每个住户都送了一份。
从那以后,我发现小男孩变了,变得和善而有礼貌起来。我真替他高兴。过去总觉得这孩子如此顽劣,长大后难免会走弯路,现在想来,小男孩的过去,并不是他的错。这恰恰是我们成人应该沉思的问题—孩子只有在获得大人尊重的时候,才会越发地懂得尊重自己。这样简单的道理,我们成人再熟知不过,为何当我们成为父母时却常常忽略呢?!孩子和成人一样是平等的,他们同样需要“尊重”来沐浴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