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社会是一个有不同民族、不同观念和不同利益的群体,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因此,人在社会上生存立足,要有所作为,首先就要学会协调人际关系,要对不同的人和事有着不同的协调能力,俗话说要左右逢缘。协调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是每个人协调能力如何,与其童年的培养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也无论与什么人相处,他都会出色地协调好与周围的关系,据说,就是受益于童年养母对他的培养和影响。他的养母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兄递姐妹多,相互间经常有分歧和矛盾,养母经常出面调解。童年的周恩来跟随母亲耳闻目睹了一切,也 学会协调人事关系。
社会是一个具有各种复杂功能的整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的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如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因此人无论是生活在家庭中或社会上,都应当具备与其他人同心合作的协调性。如果说儿童长大成人,离开父母家庭,顺利地走向社会,首先需要的是独立性的话,那么,在社会上要取得成功,精神愉快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需要的则是协调性。由此可见,独立性与协调性是十分重要的两种能力,二者是不偏颇和缺少的,因此对儿童要注意独立性地培养,更要注意协调性的培养。
一个人没有独立性不行,但是如果从儿童时期就过多的强调其独立性,而不注意协调性,不注意与他人协调关系或者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自以为是,与其他家庭成员不能协调共处,我行我素,那必然难以获得幸福的家庭生活;在社会上,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协调性,听不进周围同志的意见,就不可能去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先进思想和经验,也就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因此作为父母,从儿童时期就要使孩子学会社会和家庭中的礼仪做法。在和别人相处中,要随时注意协调性,这对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从表面上看,独立性与协调性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二者是统一的,都是为了使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其全面素质。当然,二者也都有一个限度问题,强调独立性是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促进智力发育;而强调协调性则是要培养良好的与他人相处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要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协调好关系,培养其在各种矛盾中寻求统一的能力,这其中既有方法、性格问题,也有智力问题。
关于培养的方法,一是从小要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接触的面越大小越好,不能把孩子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二是小朋友在一起彼此不分你我,无论是玩具和食品,都要互通有无;三是一旦发生矛盾,要选择宽容和谦让的态度,不要让孩子记仇,要及时化解,不要相互的埋怨争谁是谁非;四是不要怕孩子们在一起会发生矛盾,一旦发生尽量在大人的协助下自己解决,大人最好不要参与其中;五是在孩子面前大人要做表率,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这种行为反射的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比专门的教育作用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