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理空间,孩子也是如此。心理空间是指在心理上属于自我的领域空间。在这个领域中,有很多个不愿告诉别人或需要向外人保密的事,也就是俗称的“隐私”。虽然孩子无法完全自主生活,但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他们会慢慢感受到心理空间的需。,2岁开始孩子就会说“我的”、“我来做”,也逐步希望自主安排属于自己的空间。
家长会问:孩子也有秘密,也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空间吗?孩子的隐私和我们平常所说的隐私是不是一样呢?
Case:
俊俊的奶奶送俊俊上幼儿园。刚走到教室门口,还没等俊俊坐下来,就听到奶奶高嗓门地和带班老师谈开了。“俊俊昨晚又尿了。这孩子都那么大了,怎么还像毛毛头,夜里画地图。真不知怎么才好。小璐老师啊,午睡前别让俊俊喝水,一定要让他小了便再上床呀!”
小朋友听到了俊俊奶奶的话,开始取笑笑俊俊羞羞。最后,俊俊一脸委屈地走到教室角落,哭了起来……
Case:
双休日,爸爸妈妈带着刚上幼儿园的晓丽去亲戚家玩。叔叔阿姨很久没有见到晓丽了,提起小时候因为顽皮在屁股上留下疤痕的事,于是要求看看现在的样子。晓丽噘着小嘴不太愿意,但还是拗不过大人……叔叔阿姨们见晓丽生气的样子,哈哈地笑着说:“噢哟,晓丽都不好意思了……”
奶奶和叔叔阿姨们的行为让俊俊和晓丽感觉很难堪。奶奶大声说俊俊半夜里尿床的事,叔叔阿姨要看晓丽屁股上留下的疤痕,这样的事在小小的孩子眼里,都是很难为情的,他们知道这是属于自我领域里的事。他们往往不希望别人知道,如果成人把这些事告诉别人,幼儿会感觉自己的心理空间被侵犯了。
孩子的秘密角落,你知道吗?
成人往往会忽略孩子的心理空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会让幼儿感到难过、尴尬、伤心……具体分析的话,一般有三点原因:
其一,成人认为孩子还小,生活都难以自理,怎么会有自己的心理空间;孩子年纪小,有很多事要学习,他们应该担负起教会孩子正确处理各类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的责任。
其二,成人可能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秘密,但不知道究竟哪些是他们的不想说的,他们不理解幼儿心理需求,比如对独处、自立、成就等的追求。
其三,成人在无意间侵犯了孩子的隐私,孩子常常会因此而不开心,但孩子不会说出来,他能做的只是无助的沉默,因此成人无法知道自己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相关链接://www.心理空间三大要素
www.公众自我(Public Self)与私人自我(Private Self)
婴幼儿到1—2岁时就自我再认,到2—3岁时开始能区分他人眼中的公众自我,内部反思不为他人所知的私人自我,并知道人的内心世界并非都是可以告诉别人的。因此,从2岁左右开始,孩子开始出现心理空间的需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如果幼儿自我的心理空间受到侵犯,那么孩子就会并表现出尴尬、害羞、内疚等复杂情绪。
www.自尊(Self-esteem)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作为人的价值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孩子自我发展最重要的部分;积极的评价称为高自尊,消极的评价称为低自尊。高自尊的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且常常希望能克服它,同时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感觉满意。相反,低自尊的孩子对自己不是那么喜欢,常常宁可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忽视自己表现出的优点,进而形成自卑心理。自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着重要的影响。尊重和保护幼儿的隐私,给幼儿一个心理空间,从本质上说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
www.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克服困难和取得优异成就的意愿。在婴幼儿时期,成就动机表现为初级形式,即支配动机。2岁时,幼儿开始能够预期他人将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知道成功伴随赞许,失败导致批评。而在3岁时,幼儿已能更独立地对自身成败进行评价,而且无需别人告知。,他们在成功时能体验到骄傲,在失败后会感到羞耻。孩子希望得到赞许,当遭遇失败时,孩子不愿体验尴尬、害羞、内疚的情绪,于是希望隐藏让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或行为,尽量不让他人(包括成人和同伴)知道,所以这时孩子就需要一个心理空间了。
好好对待孩子的“秘密”角落
首先,要明确孩子的心理空间或者孩子隐私的内容
一般来说,幼儿心理空间涉及的隐私内容可以一分为二。一类是现在正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不足,如尿床、说话口吃、要妈妈抱着才肯睡觉等。这类事在孩子看来,都是不应该再有的行为,如果被其他人知道了,特别是同龄的小伙伴,都会被嘲笑的,所以会很丢脸。因此,孩子不希望这类事被提起,
另一类是过去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丑事”。在孩子更小的时候,常会有一些在成人看来是童年趣事的事,比如某次表演节目时摔了一跤成为大家的笑柄、曾经得过什么病等,这些事过了很久再在孩子面前提起的话,也会让孩子有被侵犯心理空间的感觉,产生害羞、尴尬、内疚等情绪。
其次,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独处;
要在每天晚上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天,说说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
要给孩子提供自己决定的机会。
不要在孩子面前以开玩笑、恶作剧的方式说他/她的不足或缺陷;
不要求、不强迫孩子讲或做不愿意的事情;
不要试图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