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小,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运用一些策略和办法来解决问题。家长最好不要包办代替,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擅自帮助孩子或替孩子作决定,因为一旦失去锻炼机会,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退
化,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应给孩子足够的机会、适当的鼓励和具体的指导,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好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纠纷
讲述人:王女士,30岁,超市收银员
我女儿格格三四岁时,很爱告状:谁抢了她的玩具,谁和她吵架了,有时还非拽着我们去“裁判”。起初我并没当回事,心想孩子多半都爱告状。可后来幼儿园老师跟我反映,说格格和小伙伴玩时,不会自己处理问题,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向老师告状。老师说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与同伴沟通,不要什么事都告状,一味依赖大人。
我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便琢磨着怎么纠正女儿爱告状的毛病,让她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没多久,正好遇到了一件事。那天我同事带着她女儿到家里来玩,说好了在我们家吃午饭,大人在厨房里忙,女儿一会儿就跑来告状:“姐姐坏,不给我遥控器。”原来,两个孩子一个要看动画片,一个要看文艺节目,比女儿大半岁的小姐姐握着遥控器不让换台。我说,你去跟姐姐商量,自己解决。女儿见我“不管”,“噔噔噔”跑回客厅,不一会儿,客厅里便传来了女儿的哭声。我过去一看,女儿正坐在地上大哭,小客人也气呼呼地噘着嘴,闹着要回自己家。
我觉得有必要借这件事教育一下女儿。客人走后,我问格格:“姐姐不让你看动画片,你怎么说的?”女儿说:“我说这是我们家的电视。”“那后来呢?”女儿说:“我要抢遥控器,她不给,还把我推倒了。”我启发她:“你想想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处理这件事?记不记得平时爸爸妈妈想看不同的电视节目时怎么做的?”女儿想了想说:“爸爸就让给妈妈看。”我说:“对呀,那你为什么不能让给客人呢?还有,你不该说‘这是我们家的电视’。假如你到别人家里去玩,小主人什么都不让你碰,说这是她家的,你高兴吗?”我引导她学着换位思考。见她不吱声,我又说:“小姐姐今天生气了,有什么办法能和小姐姐和好?”女儿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我请她看‘动漫’。”我高兴地说:“好啊!妈妈给你电话号码,你自己邀请她吧!”过了几天,女儿果然把小姐姐邀请来了,两个人在电脑桌前头挨着头看“动漫”,和好如初。
为了帮助孩子改掉爱告状的毛病,我还认真地咨询了育儿专家。专家告诉我,3~6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刚萌芽,有了初步的独立意识,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实际处事能力又偏弱,为了解决问题,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告状”,其目的是向成人求助,因此家长要多教给孩子一些解决矛盾与冲突的策略。
我努力地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尝试,在我的刻意引导下,格格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渐渐有了长进,告状也越来越少。有一次,她的脸颊被小朋友弄伤了,我当时有点急,要去找对方家长,格格却说,妈妈,他不是故意的。我觉得女儿真是长进了,遇事不但能够自己处理,还学会了包容。
充当孩子的“脚手架”
讲述人:陈先生,31岁,技术工人
我觉得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要适时放手,给孩子更多尝试、体验的机会。我就喜欢做个“懒”爸爸,只要儿子自己能处理的事,我都是“袖手旁观”,顶多委婉地给他出出点子。
心理学家大卫·伍德曾说,家长应当充当“脚手架”,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框架,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我在培养儿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就注意采用“脚手架方式”,并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比如,儿子4岁多时,有一次到楼下玩,回来后告诉我,他的玩具枪不见了,小朋友告诉他是松松拿走了,儿子想要回来,叫我往松松家打电话。我告诉儿子,爸爸先不打这个电话,你自己想想办法要回玩具枪。儿子马上说:“明天上幼儿园我告诉老师。”我说这是个办法,但不是最好的办法。然后帮他分析,松松拿走玩具枪可能不是故意的,只是玩忘了,就带走了,或者家里人突然来叫他回家,他来不及还,要是告诉老师,他该多没面子呀!再想想看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见儿子作沉思状,我说你慢慢想,想好了自己去处理。
过了两天,儿子得意地告诉我,松松把枪还给他了。原来他编了个童话故事,趁松松在场的时候讲给小朋友听,故事的大意是:小熊突然被熊妈妈叫走了,匆忙之中带走了小兔子的玩具,小熊发现后第二天又送还给了小兔子,正为玩具没有“回家”而焦急的小兔子欢快地蹦起来……结果,松松第二天就把枪还给了儿子,还跟儿子道了歉。我表扬儿子:“这多好,既没影响和小朋友的关系,还把枪要了回来,以后遇到事情,应该多想几种办法,然后挑选最好的去做。”
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见识更为复杂的事情,遇到不同的问题和麻烦。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积累经验,得到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有时大人只要稍加指点,他便能把问题处理得比较完善。儿子6岁上学前班时遇到的一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
有天,儿子一回来就关上门给小朋友打电话,晚饭吃了几口就放下了,他妈妈问他怎么了,他还来了句大人话:“今天真郁闷!”原来,有个调皮的小朋友把儿子的笔藏起来了,上课时,儿子打手势让他还回来,老师看见了,误以为他在捣乱,批评了他,他觉得很委屈。我就跟儿子一起讨论说,这个问题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忘掉它,因为这样的误解生活中有很多,你可以不去理会它。另一种是说出来,设法让老师知道你受了委屈,该怎么处理你自己决定。当晚,睡觉前,妻子神神秘秘地问我:“你知道儿子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吗?你一定想不到,儿子给老师发了封电子邮件!”原来儿子的班上开了“写打课”(练习用电脑打字写日记),老师要求孩子把写的内容用电子邮件发给她,儿子就在日记里诉说了他的委屈。后来,老师很快给他回了一封道歉信。
儿子用间接、现代的方式与老师沟通,超出了我的想像。儿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见长,让我欣喜地感到,“脚手架”可以慢慢拆除了。
专家的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讲述人:梁教授,育儿专家
家长要花时间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就像学习其他技能一样,刚开始,需要不断地练习,直到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
-要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语言
孩子4岁以后,可以教他一些解决问题的基础词:是/不是,和/或,有些/全部,之前/之后,现在/以后,同样/不同,等等,这些单词会对他大有帮助。比如有位母亲和女儿商量事情,就很巧妙地运用了解决问题的基础语言:
妈妈:你准备吃晚饭之前还是之后弹琴?
女儿:吃晚饭之前。
妈妈:哦,那好。但吃水果你想选择在吃饭之前还是之后呢?
女儿:当然是吃饭之后了,老师说过最好吃过饭半小时后再吃水果。
这里“之前”、“之后”的运用为孩子处理实际问题提供了两种可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选择,去决定。这样的基础词汇运用得多了,就能逐步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
-训练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香港一所小学考试时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从三楼扔下一个鸡蛋,怎样做才能让它不破?这道题不是脑筋急转弯,也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出这道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被称作“大脑风暴游戏”,家长也可借鉴,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孩子去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当然不是要家长去效仿香港小学的这个提问,而是提一些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嘟嘟喜欢跳舞,但因为胖,没被选上,他该怎么办?洋洋受大孩子欺负,害怕上幼儿园怎么办?等等。鼓励孩子把他所能想到的主意都讲出来,无论他的想法多么愚蠢、荒诞,都不要取笑他。然后,跟孩子一起讨论这些主意,也可以让孩子跟他的小伙伴一起讨论,选出大家认为最好的主意。这种训练重复得多了,孩子面对问题时就能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更灵活、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光纸上谈兵不行,重要的是让孩子多些实践和体验。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包括设置困难,让孩子多些锻炼,多些经历。比如让孩子独自到小卖部买东西,看他如何表现;有意晚些到幼儿园接孩子,看他怎么办。有个朋友的做法我觉得很不错。他把家里许多打电话的“业务”都交给5岁多的儿子:给煤气公司打电话,联系换煤气;给快递公司打电话,寄快件;给家政公司打电话,找人清理下水道……别小看打几个电话,孩子能从中得到不少锻炼,他学会了与人沟通,增长了应对生活中复杂情况的能力。
-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能力
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践,孩子能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信心,让孩子大胆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