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点不舒服,妈妈没送他去幼儿园,而是把他带到办公室。
中间妈妈去了趟洗手间,回来竟发现宝宝正对着一班同事“高谈阔论”:爸爸和妈妈都不喜欢我,平时总是骂我,还不给我买新衣服穿,不让我玩玩具……妈妈很尴尬:宝宝什么时候学会说谎了?
场景A:妈妈一把扯过宝宝:“我怎么对你不好了?给你买酸奶、买玩具……几时让你饿着过冻到过?这么小就敢学着撒谎?!”见势不妙,同事们简单劝告两句就都躲了出去。宝宝坐在那里低着头不吭声,突然哇地一声哭了。“还哭?!”妈妈更加恼怒,扯着他的肩膀让他起身。宝宝索性躺倒在地,翻来滚去地哭闹起来……
场景二:妈妈当时没说话,但宝宝似乎看出了什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表现一直很乖。晚上回到家,妈妈把宝宝叫到面前:“爸爸和妈妈是不是对你不好啊?”宝宝连连摇头,伸手抱住了妈妈的腿。“那你今天为什么要胡说八道呢?!”妈妈一下发作了:“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要你了!我们走,行了吧?”妈妈突然爆发的怒火,吓得宝宝不知所措,大哭不已……
场景三:听到宝宝的话,妈妈笑着对同事们说:“看看,我家宝宝为了得到你们的喜欢,不惜‘出卖’爸爸妈妈了!”说着,看了一眼宝宝,“宝宝是个好孩子,从来不说谎的,是吧,宝宝?”宝宝知道妈妈这是在批评他,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事们嘻嘻哈哈地开着玩笑,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下班路上周围没人,宝宝主动承认了错误:“妈妈,我再也不做撒谎的孩子了。”“那好,咱们就不提那件事情了。以后知道该怎么做了吧?”妈妈意味深长地说,宝宝用力地点了点头。
分析:孩子说谎分无意说谎与有意说谎。比如年幼的孩子分不清自己想像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会把他自己想像的东西当作事实加以描绘,形成无特殊目的的谎言。这种“谎言”,实质上是孩子想像的反映。有时,孩子的软弱,也会导致他们退缩而编造谎言。这种谎言属于防御和自我保护性的。而有意说谎则通常带有明显的欺骗目的,如用来逃避将要受到的惩罚时,或者谋取本来得不到的社会承认或家长表扬时等。无论哪种情况,家长都无需焦虑,尤其不能大发雷霆。越冷静、越平静,你就越容易找到根源所在,选择恰当方法,最终改变宝宝说谎的毛病。
场景一中的妈妈,当听到宝宝在撒谎的时候,顿觉自己大失脸面,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立即爆发,甚至历数过往的“投资”来与宝宝计较,实在是小题大做、失大于得。因为这令宝宝还来不及愧疚就饱尝失去自尊的痛苦,甚至由此产生逆反心理:将妈妈想像成对自己更加不好的“后娘”,进而变成另一个谎言的版本……
场景二中的妈妈在面对撒谎的宝宝时,保持了克制的态度,宝宝也从妈妈的表情中觉察到了妈妈因他的谎言而不开心。可以说,直到此时,妈妈的做法还算正确。但回到家里妈妈那番“较真”的言辞,却令宝宝对自我错误的反省行为被迫中止,特别是妈妈的那句“我们就不要你了”,令宝宝完全忘记了事件的最初起因,转而对妈妈是否还爱自己产生怀疑和担忧——这位妈妈的教育可说是求本而得末。
场景三中妈妈的做法相对来说比较妥当,既照顾了宝宝的自尊心,尊重了孩子,又婉转地批评了他的行为,使孩子意识到自己所做的错事,并亲身反省、亲口承认,方法微妙,效果奇佳;而且,因反省是宝宝自发的,不会对宝宝造成任何心理负担,反而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今后犯类似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