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撒谎,长大后会变成谎言家吗?绝对不会!像成年人一样,小孩子也要耍弄诡计或乔装打扮,但两者行为的性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能像成年人编造的那种真诺言,只在12岁以上的青少年中出现。
当孩子撒谎时,他是在寻找一种实用方法以逃避困境。事实上,他是在创造。先撇开道德,关注一下说谎对儿童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儿童首次撒谎成功,击碎了父母所不知的神话,她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儿童可以借助撒谎来使自己承受外部世界的压力,建立并保持自我。同时,撒谎还使他意识到一个他人无法闯入的内心世界。
4岁以前的孩子不懂得何谓谎言。当孩子开始学说话时,他发现语言是奇妙的无所不能的工具,并凭直觉运用它。在游戏中,它创造故事,编造想像,但绝对不是撒谎!当3岁的泰澳打碎了一只茶杯时,他声辩:“不是我!”这是实话,因为他的愿望是拿杯子喝水,不是打碎它,是这只讨厌的杯子自己碎了。根据他的逻辑,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4岁的儿童没有丝毫有意欺骗他人的愿望,仅仅是愉悦自我。他虚构故事的用意是实现自己的愿望、否定挫折和揭露内心深处的企盼。父母这时要懂得如何去倾听。
6-12岁的儿童为了寻求帮助而撒谎。这时是“理智的年龄”,儿童在智力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他的最大发现是大人们在觉察方面的缺陷,懂得了诺言的用途……10岁的儿童已经完全明白说谎是错误的,但他同时又发现不说实话有时倒能解决一些问题。他们一味地撒谎有时是为了好玩、吹牛、避免报复等,但更多地是为了应付进入少年时期的压力;考试成功,做个好学生……只要达到父母的要求,不让他们难受,与他们期待已久的形象相符,一切都在所不惜。父母这时可以告诉孩子谁也不会相信他的自吹自擂,学习成绩是客观事实。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找到他想掩盖的创伤并设法医治。
4-6岁时,某些儿童因害怕受罚而试图欺骗,谎话成了保护伞。父母与其发怒,还不如利用这个极恰当的机会跟孩子一起讨论撒谎行为及由此引起的后果。这是帮助孩子分辨真实和想像的最佳时期,并养成必将影响他一生的诚实习惯。
青少年时期渴望的是自由和独立,但直接顶撞父母往往引起父母的愤怒,所以,托词借口成了他的最佳出路。谎言构成了一道抵御外来侵犯的防线,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父母如果不愿看到无休止的谎言,就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理智起来。
由此看来,撒谎是否无罪甚至应该听之任之呢?当然不是!撒谎具有反社会的倾向、与偷盗同出一辙,即使未发展到令人担忧的地步,也应常常干预而不使撒谎发展成为恶习。只是在决定惩罚的力度时,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责任和动机。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可以避免绝对化。
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为什么撒谎,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使孩子成长为一个正直、诚实而又机敏的人,因此让孩子也理解各种各样的诺言,将有助于孩子不同的场合中正确使用语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