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对孩子哭闹的态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安丝华斯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哭了之后立即收到反应的婴儿,一岁以后还会哭闹的比率比较低。依据安丝华斯的看法,母亲对婴儿的需求愈是敏感。婴儿就愈有安全感,不但能和妈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敢于外出探索,逐渐脱离依赖。另一项个案研究则发现,两个在两三个月大时哭闹程度相当的婴儿,甲婴儿的父母对他的哭闹不烦不乱,仍然跟他说话,逗他玩。乙婴儿的父亲则极少花时间陪小孩,母亲又是只要他一哭就把他抱在怀里走来走去。很少跟他说话,或是陪着他玩。等到一岁左右,甲婴儿只要在父母身边不远,大部分时间都能快快乐乐地自己玩;乙婴儿却仍然时常哭闹,要求大人抱。如此看来,很可能是甲婴儿的父母由于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不烦不乱,能享受乐趣,因此,对于孩子的需求及成长的脉动皆较为敏感,较能适时扩展孩子的行为能力,使得他逐步在不被抱的情况下也能有安全感,能自得其乐。乙婴儿则没有学到这样的能力,仍然得依赖较原始的方式——被抱着才觉得安全、快乐。
2、孩子的独处经验很重要培养孩子独处的经验和能力也是帮助孩子养成不依赖个性的必备条件。孩子有许多经验的取得必须在独处并经历各种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才会有真正的收获。让小婴儿独处,听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这并不是指丢下他一人,让他真正“独处”,而是指在喂完奶、换好尿片后,把他安排在母亲工作的房间里,让他自己玩。刚开始,孩子可能玩玩自己的手、注视着周围某一件物体。慢慢地,可能需要为他准备合适的玩具。只要他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我们都不需去打扰他。万一他遭遇到什么挫折,也尽量让他自己面对;如果他开始吵闹,而我们手边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可以先和他说话,用声音安慰他,等事情告一个段落之后再去抱他。这样一方面让他知道妈妈对他的需求并不是毫无反应,但也让他知道我们有需要料理的事情,他必须学习等待。可是,只要我们忙完了,一定要过去抱抱他,好好陪他玩一下,使他对等待有信心。
3、爷爷奶奶别捣乱如果爷爷、奶奶爱孙心切,常给予孩子过度的保护,不妨和颜悦色地和他们沟通。即使屡试不得结果,只要珍惜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刻,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步鼓励、培养其独立探索的能力及兴趣,便不需太过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