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鄞州龙观乡的王阿菊都要早早起来给小儿媳陈荷芬梳头。“媳妇眼睛看不见,但她最爱漂亮。”说话间,王阿菊已经熟练地把原本零乱的头发扎成漂亮的马尾辫。陈荷芬用手小心翼翼地摸着自己的头发,开心地笑了。
放下梳子,王阿菊又忙开了。她做好饭端到媳妇面前,顾不上自己吃,先往媳妇碗里堆上满满的菜,疼爱地说:“这是你爱吃的榨菜,多吃点儿!”
自从17年前,患先天性弱视的小儿媳陈荷芬嫁进门,这样细致入微地照顾媳妇,已成为王阿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990年陈荷芬刚进婆家时,还能帮忙做点简单的家务,但很快,眼睛就完全看不见,连生活也很难自理。陈荷芬的丈夫在一家水厂打工,月收入仅800元,加上她每个月200元的残疾补贴,一家四口过得紧巴巴的。
“是婆婆扛起了所有重担,不但不嫌弃我,比我亲妈照顾得还周到。”陈荷芬对婆婆既感激又愧疚。她说,婆婆都已经73岁了,本应该由儿媳来尽孝照顾,但现在自己不但没帮上忙,还一再拖累婆婆,就连自己女儿,也是婆婆辛苦带大的。
王阿菊对媳妇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刚开始,为了让陈荷芬尽快熟悉新家环境,婆婆王阿菊下田回来后,再累也要搀着媳妇到处走走。每当夕阳西下,人们都会看到村里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一位老人蹒跚地牵着一个年轻人,有说有笑,还不时跟路过的人打招呼。
去年,媳妇陈荷芬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和胆结石,碰不得油和肉,家里人便也不再吃肉。因为生病,陈荷芬的胃口一直不好,脸色暗黄,婆婆王阿菊又买来滋补品,坚持让媳妇服用,她自己都舍不得吃。
“这衣服、鞋,都是婆婆帮我买的。”陈荷芬把脚抬得高高的,向大家“炫耀”。婆婆王阿菊自己只有几件换洗的衣服。“她还年轻,应该穿得好看些,听到别人的赞美,她肯定会特别开心。”婆婆王阿菊说。
坐在一旁的陈荷芬,一直带着幸福的微笑,很难想像,原先的她,因为自卑很少和人交谈。“刚来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呆在角落里,有需要也不会说出口。”婆婆王阿菊明显感到媳妇心里的自卑,于是,经常带着她走街串户。鄞江镇每年3月3日的集市,婆媳俩已是“常客”。“坐近20分钟的车,上下车人多挤来挤去,婆婆只能用力拉住我。每次回来,她都累得动也动不了。”虽然,街上的热闹和很多新鲜东西,都让陈荷芬流连忘返,但看到婆婆这么辛苦,她也不肯再去,却拗不过婆婆的坚持:“多出去走走,是想让你开心起来!”
婆婆的“心理治疗”让陈荷芬变得开朗起来,村民们都亲切地叫她小四,说:“小四可会说了,路过我们小店门口,都会打招呼。”
在陈荷芬的记忆中,17年来,婆婆王阿菊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重话,即使自己常常不小心做错事。“我过得确实辛苦,但这不能怨媳妇,毕竟身体的残疾并不是她愿意的。”王阿菊真心地说。
“媳妇已经成为我最大的牵挂了。”王阿菊满眼慈爱地看着媳妇说。平时,她很少出门,就连上海的侄子请她过去玩,都没去过。她说,一出门,她就开始担心,媳妇在家会不会被烫伤了或哪里弄疼了……
别人都是媳妇照顾婆婆,王阿菊家却恰恰相反,但她不怨媳妇,她相信一句话:“自家人对她好,村里人才会看得起她。”在王阿菊的影响下,家人都对陈荷芬照顾有加。
王阿菊的举动,也使整个村的婆媳开始学着互相包容。村民吴雪妃就住在王阿菊家附近,她是看着婆媳俩一路走到今天。如今,她也当了婆婆,脑海中一个深刻的画面,成了她处理自己婆媳关系的“准则”:那天下很大雨,镇上招集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从村里出发要走十多分钟。王阿菊一手打着伞,一手扶着媳妇赶过去,整个伞大半都在媳妇身上。到达时,王阿菊全身都已经湿透了。
“相依相偎,很让人感动。婆媳之间都应该互相付出,这不是只有媳妇该做的事。”吴雪妃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