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很多人预见到了自己的死亡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遇难的海军军官科列斯尼科夫的妻子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泪流满面地说:“不知为什么,我的丈夫似乎预感到了死亡。就在他踏上死亡之航前不久,他悄悄地给我写了一首凄凉的诀别诗,其中最不祥的几句是这样写的:虽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当死亡的时刻即将来临的时候,我真想悄悄地对你说:‘亲爱的,爱你到永远!’就像他悄悄写这首诗一样,他悄悄地把这首诗留在了家里,是他出事后我才发现的!我真的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也许在冥冥中确实预感到了什么!!”
美国医生威廉姆·格林、史蒂夫·戈尔斯坦因和亚历克斯·莫斯一直在研究死亡的现象,他们对数千名突然死亡的病人背后的故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人预见到了自己的死亡。而且他们表现出来的死亡前兆不是预言式的话,也不是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而是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通常是希望自己的所有事情都能够井然有序。许多人在死亡前会陷入一种消沉的状态,持续的时间从一个星期到半年不等。医生们认为,这种出现的非常奇怪的忧郁是由本人体内的荷尔蒙变化引起的。这种莫名的沮丧,其心理特征是为无法逃脱的死亡准备中央神经系统。
推测:“预见死亡”可能与人的潜意识有关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个朋友一次讲起自己的梦,在梦中这个朋友登山时遇到雪崩而摔死。荣格听后当即提醒他说,近期不要做冒险的事情。对方很不以为然,不久后这个朋友就在一次登山活动中,由于固定身体的锁扣滑脱而坠崖身亡。
中国专业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何明华,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释,这种“预感死亡”的现象和人的潜意识有着很大程度的联系,是人的心理情结在起作用,特别是这些预感多发生在突发的死亡事件之前。人的潜意识是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潜意识中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人的意识层。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死亡的冲动,心理学上称之为“死本能”。
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当人在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快乐,或者精神上的压力使其感到生是一种痛苦时,人对生的欲望就不是很强烈,这时死本能在潜意识中占的分量就比较大。而当潜意识中这种死亡的动机强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实中就会发生与之对应的事件。何明华称,人对死亡的预感,可以说是这种死本能激发、扩大的表现。因此,很多人对死亡的预见会表现为一种消沉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他们当时潜意识里“死本能”很活跃,而生本能相对压抑。
何明华说,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能量总量是一定的,因此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人们在预感到自己死亡的时候,及时接受心理治疗,正视其潜意识反映的心理状态。通过唤起其对生的渴望,扩大求生欲,使生本能更加活跃,而抑制死本能的作用,是可以避免死亡事件发生的。
相关:强烈而真实的愿望也可以作用于现实
何明华称,不仅是关于生死的问题,其他真实的愿望,如果强烈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影响现实的发展趋向。这里真实地愿望是指发自内心的愿望。何明华认为,每一种行为现象背后都有潜意识的动机在起作用。是人们的情结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非意识的作用。她给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心理引导来解释说明这个观点。
记者说自己希望努力工作,在心理咨询师何明华的引导下,记者一步步地寻找想要努力工作的原因。工作是为了多赚些钱,多赚些钱是为了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养活自己,而养活自己又是为了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认可。也就是说“努力工作”和“赚钱”都是来自大脑的、表面化的愿望,是经过加工的;而“得到认可”才是发自内心的愿望。人类的很多行为都可以推导为这种“内心情结”的作用。这种内心的愿望属于潜意识层面,如果强烈到一定程度,也会对现实产生一定影响。而经过大脑加工的愿望属于意识层面,则不会达到这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