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啬被人们普遍视为人性的缺点,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小说中,吝啬的人一般都是反面角色,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应该可以当选吝啬鬼的代表。有人在南北文化的比较中,也把南方某些大城市人的吝啬当作不可饶恕的小辫子,抓住不放。但现在都市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潮流,就是主动追求吝啬。
小处吝啬,大处大方
“吝啬”一族有着共同的特征:小处吝啬,大处大方。他们的收入颇丰,但商场打折时总能见到这群人蜂拥而至,路边淘宝店里不乏他们的身影,讨价还价成了购物的乐趣,半个小时能磨10元钱就如一场战役的胜利;不过,衣橱里却也不难见到阿玛尼、宝姿等价值不菲的名牌;有时间坐公车的不会打车,可以自己做饭的不会下饭馆,宾馆里的免费用品一件不落地悉数收入囊中,饭店里的附赠纸巾也进入“用不完兜着走”的行列;但是,请客吃饭时会大方地买单,朋友聚会绝对最快出手;他们会掏四五百元看一场芭蕾舞剧,花五六千元报一个商务英语培训班。
看上去“吝啬一族”仿佛是个矛盾的结合体,这些自相矛盾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吝啬为了提高生活品位
在心理学上吝啬描述的是个人对自己的金钱、财物、力气、能力、时间、知识等过分爱惜的一种特殊态度,是一种极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吝啬一族”似乎改写了“吝啬”的内涵,“只选对的,不买贵的”成了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的成熟。省小钱不可能发大财,吝啬小钱的过程本身其实是为了获得生活的乐趣,讨价还价是乐趣、公车上的市井闲话是乐趣、商场里的拥挤喧嚣带来了压力宣泄的乐趣、淘宝店里的小东西唤起了童年回忆中的乐趣……
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层次,金钱不再是衡量生活水平的惟一标准,也不再是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在“吝啬一族”这里有了新的诠释:钱是获得高水平生活的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省钱不是以牺牲生活为代价,而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和基础。每件物品、每件事对每个人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人们衡量价值的差异决定了他愿意投入的成本的多少,这是带有实用主义性质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比如,教育培训会带来长远收益;人际网络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它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和用心经营。在这些领域,金钱不能作为衡量价值的量尺。在另一些场合,人们对愉悦、快乐的期望很高,花钱是为了快乐。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幸福感在经济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现代人内心中对生活快乐幸福的追求,与表面上的新吝啬主义也就完美地统一起来了。
投资要量力而行
要真正做到合情合理的“吝啬”,也是一门学问。要以优质生活为目标,在大处投资、从小处节俭。要有详实、合理的理财计划,既要继承节俭、仔细的美德,也要为整个生活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在保证正常生活开支的同时,有意识地储备教育、医疗、住房、保险等资金,该花之处要肯花,该花之时不心疼。
对人际关系的投资要量力而行,不同的人际关系要求是不一样的,与客户是利益关系,与同事是利益的共同体和竞争体的结合,与好朋友是志趣相投,与亲人是血缘关系,每种关系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与交往范围,有时需要用钱,有时花很多钱却未必是好事。总之,合理、适度的“吝啬”与细致、有方向感的大方相结合,就会成就生活更多的意义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