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充斥人们生活的各方面时,迷恋网络引发了许多问题。有韩国科学家指出,在14%的成年男性恋网者中,66.1%的人患有严重人格障碍。而且调查显示,网瘾越大,越有可能患人格障碍。恋网男性比女性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突出。在我国也有同样特点,据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治疗中心数据显示,病态人格者更易网络成瘾,男女比例更高达19:1。
有人格障碍者更易网络成瘾
曾有报道,一白领因为msn(一种网络聊天工具)经常不能联机导致情绪焦躁,于是出现摔文案、砸电脑现象。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网络成瘾的早期表现。而具有某些人格障碍的人由于网络满足了他的某些需求,就更容易在网络条件下成瘾。
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黄秀琴说,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发现,网络成瘾患者往往具有某种特殊的人格特征,而且大多数人在对网络上瘾之前,常有其他心理障碍。
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是指在没有幻觉、妄想、智力低下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此类人一般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就出现人格问题,至成年期呈现明显病理性人格,并且会延续终身,而且以男性为主。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研究发现,虽然有些人上网时间较长,但并没有明显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也就是说,人们使用网络的时间和社会功能的丧失并不一定正相关。而具有人格障碍的人却更容易因成瘾而使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男性成瘾者的人格障碍
缘于成长中的心理缺失
高文斌博士研究发现,在人的成长期,心理上需要安全感、成就感、自信、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等等。家庭、学校是青少年获得这些“营养素”的主要渠道。但如果家庭、学校不能提供这些“营养素”,孩子就会寻找其他的替代品。
而中国人在成长中不同程度上存在三方面缺失:
第一,“父亲功能”的缺失。父亲对于青春期男孩是很重要的,父亲往往代表着规则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但现在很多家庭中,父亲的功能是缺失的,比如一些孩子父母离异了,孩子跟着母亲生活;有的家庭虽然表面完整,但父亲很少在家,想尽责也尽不了。
在传统的大家庭时代,父亲不在,还有爷爷和叔叔伯伯来代替父亲发挥功能,而现代核心家庭却找不到替代者,造成“父亲功能”的缺失。这从某种角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网络成瘾的大多是男孩。
第二,在城市里还存在着“游戏缺失”的问题。男生需要在游戏中有一定的肢体接触,甚至肢体冲突,当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时,他就会去找替代品。
第三,“同伴缺失”也是很重要的问题。没有伙伴,孩子就不能从家庭走向社会。但是中国城市中大都是独生子女,而且,短短的在校期间,也很难发展出高质量的同伴关系。
而在网络中,有游戏,有同伴交往,又能获得成就感,正好弥补了这三个方面的缺失。
同时,成年后,社会角色允许女性表现自己的情感,因此女性非常善于宣泄,而男性由于社会性质等种种原因导致无法宣泄,压抑在心里,时间长了就可能把这种情绪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