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广东连续发生多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心理专家指出,自杀其实并不神秘,它是一种“流行病”,是社会病、心理病,本身可预防、可治疗。
超1/4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
自杀是全世界的一种流行病,在年轻人中尤为突出。数据显示,每年全世界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中国每年约 28.6万人自杀,自杀未遂的就更多了。2006年5月,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广州、北京、上海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 的被访者曾有过自杀念头。
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邱鸿钟教授说,对近几年广东省高校自杀的大学生进行分析,将自杀原因从高到低排出了顺序:交友与情感问题、学习成绩问题、身体或精神性疾病问题、与父母矛盾问题、经济问题。
是“病”就有症状。欲自杀者常见症状有:失眠、情感淡化、易伤感、流露死念、对幼辈或宠物恋恋不舍等。“去年某高校一个学生自杀了,自杀前给母亲打了一小时的电话,讲了很多事。可惜,这位母亲没有感觉出儿子行为和语言的反常。”邱鸿钟说。
“菜花黄,人癫狂。”自杀还和季节相关。分析显示,2-4月和9-10月是广东高校大学生自杀的两个小高峰,也可能与开学后的紧张及放假期间学生遇到挫折有关。“认识到这一点,每到这个时期,高校就更应加强预防和引导”。
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缺口较大
自杀作为一种疾病可预防、可治疗。但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能及早发现潜在自杀者。这就要依靠健全的机制,并提高相关人士“识别”潜在自杀者的能力。
自杀是流行病可防可治 图
广东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书记许国彬讲了一个他所亲历的故事。他当学生处处长的时候,有个学生干部失恋了,精神抑郁,行为冲动。不过这个学生还算清醒,怕自己行为失控,提出请假回家休整。但指导老师不允,说这构不成请假理由,不符合学校规定。懂心理的许国彬知道了,立即准了假,并愿替老师承担责任。“高校老师要多懂些心理知识,给学生人性化的管理,主动减轻他们的压力,将心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要识破自杀征兆,高校需要一批专业心理工作者。目前广东高校中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89%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很多高校都配备了充足的心理专职教师。但就全省来说,126万本专科在校生,却仅有280名专职心理教师,离1:4000的师生比例还有差距。尤其是少数民办高校和新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缺口还较大。
“防范自杀行为发生,只靠专职教师还不够。”邱鸿钟指出,家长、老师、学生都要增加心理知识,关爱身边心理脆弱、遇到困难和地位弱势的人,及时发现问题、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