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全国各地,特别地一些发达地区多有网瘾少年杀亲夺款,有些案件惨不忍睹,比如前些天,一南京少年得知母亲将其上网打游戏的电脑的卖掉后,当即点着被褥威胁身患癌症的母亲,无效后,竟冲进厨房举起菜刀欲对母行凶。还有一山东少年,因无钱上网便向父母索要,遭到拒绝后,用绳子勒死母亲,偷走家中的钱后,逃之夭夭。另外一少年也因上网遭拒而砍死母亲,并砍伤父亲后出逃。
据调查,暑假期间网瘾少年疾增50%,拿广州为例,暑假一到,孩子们便对家长说:“我的暑假我做主”,他们不爱看电视,炎热的天气也无法让他们出门,于是有的家长说:“网瘾真的就像白粉一样”,而暑假一到,家长就如临大敌……而据了解,不少地方也成立了青少年戒除网瘾的相关机构,可它也像戒毒所一样,收效甚微,各地也开办了一些相关讲座,并请来有关心理专家、教育专家、临床大夫等进行现场咨询,无奈,网瘾现象早已冰冻三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非一朝一夕或几个人的力量便可根除。因此,必须对它有一个客观的、根本性的认识,做到知彼知己。
1、网瘾少年为何普遍敌视父母?
近一个时期,网瘾现象在社会上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人甚至把它称之为青少年的“成长癌症”。否则,有些家长也不会把它与毒品等同看待。然而,又据调查发现,九成网瘾少年敌视父母。拿上述南京的少年来说,父母因外出打工无法照顾他,他从小到大生活在老人身边,老人对这个孙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大后,他又经历了父母离异……先是娇纵,后是不幸,等于把一个人高高举起后,再狠狠摔倒——而这,只是少年在习惯上的反差,他当然不习惯在家里有人高他一头,有人阻止他上网,他早已习惯了与老人的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他不得不通过电脑建立起一个虚拟世界,用来转移对现实世界的恐惧、无奈。而现实世界就是“父母不在身边”(被抛弃)和“家庭破裂”(父母离异)。
孩子天生不可能沾上任何瘾,更何况是网瘾,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可南京这位少年的爷爷奶奶对孙子可谓宠爱有加,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买了个游戏机,理由是:别的孩子有的,我们孙子也得有。老天!从此以后,他真的什么都有了,包括“性格毒品”。然而,网络本身并无毒,它只是一种工具,就像酒精本身也只不过是粮食所酿,而因人类使用不当,才导致自我伤害。因此,关键在于人类自己。可一个孩子,当他的自我还全仰仗大人的时候,又如何分辨哪个该喝,哪个该用,他如何有智慧去控制自己的适量?
难怪台湾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不想让一个人出轨,就不要给他制造那种条件。”而心理学研究也得出一种结论:大人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将来就如何对待自己。孩子会从大人那里学到一切,包括对自己的态度。比如大人不喜欢他哭,那么长大后,即使大人不在身边,遇到伤心事时,他也不允许自己哭。又比如大人不允许他发展兴趣,那么长大后,当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也会不敢涉足、缩手缩脚。
比如大人喜欢男孩子,自己偏偏又是个女孩儿,那么长大后,她便是个假小子,严重一点,在遇到真正的两性关系时,便无从处理,甚至导致矛盾、分裂。进而,当大人为孩子买了台游戏机,他长大后当然也对此情有独钟。毕竟,大人,无论是父母或老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第一贵人,也都是自己的生存主人,他们怎么会有错呢?
至于谈到敌视父母,原因只有一个。所有敌视父母的孩子,差不多都因为父母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或是一味地娇纵孩子,或是对孩子不理不睬、抛给老人或放羊吃草。其实,一贯严格要求和管理下来的孩子,即使平时有些打骂行为,但只要父母尽到责任,孩子也不致那么邪。
网瘾少年,多出自不尽责任的父母家庭,也就是说,他们的父母还没有真正长大,还在“安全感”、“虚荣心”和“价值观”里拼命寻找着自己——自顾不暇的人,怎么可能想得起来去对别人负责?就算是负责,也出于无奈和本能,而不是健康的付出。
2、网瘾少年的父母们,为什么普遍忙碌不堪?
而他们的父母为什么不够成熟?进而放弃作父母的责任而去拼命寻找安全感?因为,他们对环境充满了恐惧,这也比较容易理解。打一个比方,前几年,一支德国的考察队在北极发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白熊宝宝,经过深入考察才了解到,它的父母在生下它之后就“搬家”了,远迁到北部。后来经科学家分析,得知白熊是因为冰山融化,无处栖息才远遁他乡,环境受到破坏,动物本能地丧失了安全感,为了保命才选择了放弃孩子。
我们都知道,南极的臭氧层已经遭到破坏,导致一些动物的集体自杀,以及海洋与大陆气候的反常,那么北极的臭氧层呢?而这一切的原因,均来自那个盲目发展,那个利益熏心的“只顾产值,不顾环境”,就像一个人只顾虚荣心的洋车和豪宅、学历和职称,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和家庭一样。
而孩子来自于父母的身体,父母不保重,孩子何以安全、健康地生存?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又所谓“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病情与父母的反常状态成正比。而父母本身是人,人的社会角色有许多,作为社会成员,其标志是事业心,但作为家庭成员,其标志是家庭责任,如果忽视了这个责任而只顾社会责任,那么势必有一种力量逼着这两个成人“务家庭之本”,其力量同父母的“家庭外遇”也成正比。
3、网瘾现象,为何中国较为极端?
因为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就如同所有人都在“打江山”,也都怕坐吃山空,因此都在忙着瓜分地盘(名、利)。而人类的贪心没有止境,地盘有限,占有欲无限,越是没有安全感的人,就越想占有更多的地盘。
就如同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一样:有许多人虽腰缠万贯,却仍处于不安之中,他们不敢把钱用在提高生活质量上,腰包虽然满了,却不让钱为自己的生活质量服务,他们拼命地去挣,甚至觉得陪孩子会耽误他们,于是亲情成为了挣钱的障碍。因此孩子们感受不到亲情,便从外界环境中寻找。因为这些家长们,他们的心理对环境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感觉与钱无关。
就是这种人,当他们生了孩子后,钱仍然是维持不安的大麻,而没有真正兑现为生活质量。于是,健康的生活条件与他们无缘,他们在盲目中捕捉着救命稻草,两只手都用上了,恨不得生出第三只手,那么,他们哪里还会腾出手来喂养孩子、拥抱孩子呢?
英国在四个世纪前曾出现过疯狂的圈地运动,那是因为纺织业的急速膨胀,导致商人们对羊毛的需求超过了一切,甚至不惜霸占农民的土地来养羊,因此被恩格斯形容为“羊吃人”,这是残酷的资本积累过程,而那时,英国正是全世界工业化程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在中国,羊没有吃人,国家也不允许这种资本积累形式。但资本家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羡慕,各地首富总被街头巷尾的人们津津乐道,加之上述那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财富与人格身价越来越等值,于是,人们开始拼命地追求名利,采取另一种形式的资本原始积累。
当羊不吃人的时候,那么只有人吃人了。那些家长作为成人,吃不了别人,便开始吃自己,吃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对于父母的角色而言,就是吃自己的家庭,那么孩子就自然成为了不安、挨饿的结晶,他们的饿,并不一定体现于温饱,最主要的,是心灵的饥渴!于是,他们和父母一样,抓着什么都开始大嚼大咽,特别是,当他们抓住了一个能让他们摆脱对父母的关注(这实在是出于无奈),又能接触环境的玩艺儿时,那么,就好比人吃不到饭菜时找到了酒精一样——既能入口,又能暂时忘掉那个真正的饥渴。
4、网瘾“脓包”是心理“免疫力”下降的标志
什么事就怕剖根问底、追根溯源。网瘾也是一样,它只不过是人身上的一个脓包,本质原因却在免疫力。因此,调整免疫力才是治本之道。可是,我们无法让急速发展的节奏慢下来,无法根除人们的名利欲,对网瘾而言,也只能采取两种调整方式了,一是针对家庭关系;二是广泛地调整教育体制。
也就是说,尽量不让孩子们卷入大人们的世界,在教学内容上,最好多传授一些做人之道,而不要总在所谓的应试科目上用一纸文凭控制前途和身价。中国人的做人之道在于国学,它是中国现成的东西,而正是因为文革期间的国学断代,家长们才会因没有根而心生种种不安。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自然无法生成科学的方法论,而正确的世界观是人格的基础,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就如何生存于这个世界,无论是利益熏心或处事泰然,其实都是对这个对世界(环境)的心态使然。
我们的教育过于盲目,天天叫嚣着升学率,那么升了学又怎样?还不是贪念照在、不安照在,就如同那些守财奴一样,有了钱,有了文凭,仍然兑现不了生活质量。
这才是网瘾的真正元凶,即便取缔所有的网吧,天天把孩子们锁在课本旁边,但那个不安如何根除?到头来,还不是变现为其它的不误正业?因此从本质上说,所谓网瘾,并非孩子之过呀!
5、网瘾中,为何男孩居多?
有网瘾的少年中,为什么以男孩子居多?因为男人天性里都有一种“急于社会化”的责任倾向,他们比车比房,比名比利,这一切甚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成家立业的资本,那么男孩子们当然也必须完成这种资本积累。当父母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无法让他们找到安心之本时,他们便在虚拟环境中构想着自己的理想和成功欲望。
诚然,一场游戏玩下来,如果赢了,那种成就感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就如同一个男人买了辆好车或赚了笔大钱;而积累的“命”越多,安全感也就越大,而输了,意味着安全感的丧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没有安全感的日子是没法活的,所以,他们拼了命也要挣回这种安全感——这也是赌徒的心态,而越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安全感的人,就越会在别的地方寻求寄托。因此,这是畸形的价值取向在那些不良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少年身上的负面落实。
因此,转移男孩子的成就感和安全感,这才是治疗网瘾的最佳良方,一味地断绝与惩罚,只能会造成镇压下更加强烈的反弹。毕竟,对人性而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攻人攻心,不战而屈之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
安全感的来源,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都知道它来自于基本环境,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是家庭,就算贫穷,只要父母尽到责任,孩子自然会生出对环境的安全。这种健康的安全感与钱无关,只与爱有关。
成就感是每个男人的首选,无论这个男人是小是大,它来源于环境的认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的学习成绩得到认可,身体素质得到认可,爱好志趣得到认可,他就会把这种认可继续发展,成为将来的事业。然而,这一切自我认可都必须建立在家庭和睦的沃土上才有可能生根、发芽。也就是说,父母和谐+正确引导=健康成长。
这就在于父母的正确引导,以及全社会的理性发展,说白了,还是观念。当老板们不再以学历为主而聘用人,当领导们不再以文凭为主而看待人——当饭碗与考卷成绩的关系不大,而与能力、素质直接有关时,家长们的一颗心自然也会逐渐安定下来,那么孩子们也就得救了,也就再毋须通过网络来转移所不愿面对的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