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一低落就担心是“抑郁症”,怕要自杀;又气又恨不能平静的时候就怀疑自己得了“狂躁症”,可能危害社会;不喜欢读书就归结为“阅读障碍”;算错报销单就自卑是“数字恐惧症”……现在,越来越多的白领喜欢用心理学来分析自己的日常行为,但是对这门科学的一知半解,使他们习惯将一切负面情绪上纲上线,定义为“心理疾病”,然后要么自卑消沉,要么盲目治疗。有心理学专家指出,这样庸人自扰的情形称为“心理疑病症”,它是压力作用下紧张情绪的一种畸形释放表现。
除了上述生理原因之外,心理学专家进一步指出,“心理疑病症”的患者大多在竞争压力过大的生存空间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识强烈,凡事苛求完美。因为残酷的现实往往不够“完美”,所以内心会报有某种“逃避现实”的渴望和冲动。
故而在遭遇挫折
和失败时,不能很客观地面对现实,而是盲目借助和迷信所谓的“心理学”,给自己的负面情绪乱贴标签,从而以“病人”的姿态出现,期望可以博取同情,逃避责任。
专家最后指出,这种臆想出来的“心理疾病”虽然是“莫须有”,但危害同样很大。为人处事应当客观从容,长期人为扩大情绪问题,可能会导致真正陷入“心理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