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亚健康研究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但由于亚健康学科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目前的客观现状是亚健康服务水平整体低下,亚健康服务手段普遍粗糙,亚健康服务管理总体混乱,亚健康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其根源皆在于没有科学地构建出亚健康学科体系。笔者认为,科学的学科体系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前提。而亚健康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是对亚健康事业与研究的一种开拓性探索。
面对亚健康状态,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状态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因此调整阴阳平衡为让人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总体大法。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是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包括两层含义:从亚健康到健康的扭转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在这方面,中医强调“治未病”的思想,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次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根本方法。其主张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调畅情志、劳逸适度等养生之术即是对其高度的概括。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告知人们养生之道应注意生活起居,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则可预防疾病、保健身体。
“亚健康”不等于“未病”,其是随着医学模式与健康概念的转变而产生的,而“未病”的概念是与“已病”的概念相对而言,即非已具有明显症状或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因此未病学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及疾病的转变或转归期等的机体变化。其宗旨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中医“未病”的内涵应当是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至病的状态。总体上讲,亚健康学是运用中医学及现代医学与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研究亚健康领域的理论知识、人群状态表现、保健预防及干预技术的一门以自然科学属性为主,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
亚健康者大多以个人感受为主,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体检无阳性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多为阴性,在诊断上有一定难度,而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论、方法论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反映状态。现代医学所着眼的重点是治“病”,而中医所着眼的重点却是不同的个体生理特征(体质)与病理反应状态(证型)。中医既重视疾病的共性,也重视人的个体差异,既治“病”,更治处于自然和社会中的“人”。它通过望闻问切对就诊者所有的有异于健康状态的外在反应和表现如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进行归纳、分析,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判断“阴阳、气血、脏腑所偏”,并应用相应的治疗手段和药物进行纠偏以使其回归“阴平阳秘,脏腑气血调和”的健康状态。尤其治疗方法的多样化,更能灵活体现对亚健康状态的综合治疗理念: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形形色色,复杂多变,也因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家庭背境、教育、年龄、性别等不同因素而有所不同。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调治,中医学针对不同情况有着极其丰富的调治方法,面对亚健康状态预防及治疗上的广谱需求可谓游刃有余。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调摄情志、适度劳逸、合理饮食、谨慎起居等养生调摄之术,形成了食疗、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心理、音乐、内服与外用药物治疗等多种调治方法,正所谓“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对于心理情感、生活交往异常者,则可以“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对于不同的躯体症状可以“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灵枢·邪客》),采用食疗、针灸、推拿、药物干预等方法使其所“偏”归于“平”、归于“和”。因此,在亚健康学科体系建设中中医特色必须突出。
中医不能厚古薄今,现代医学也不能厚今薄古,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取其所长,补己之短。科学方法与技术无国界之分,亚健康学科体系建设中也不应强囿于中医与现代医学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