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示例 宋·周密的《云烟过眼录》:“骨咄犀,乃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宋·克勤《园吾佛果禅师语录》:“以言遣言,以机夺机,以毒攻毒,以用破用。”宋·宗永集《宗门统要续集》:“以毒攻毒,以楔出楔,还他睦州老汉始得。”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我何不以毒攻毒,叫陈林掌刑追问。”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
医学意义 对“以毒攻毒”原理的认识和运用,最早是出现于医药行业的,是我国先民们的聪明智慧在祖国医药学上的体现。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已有应用这一方法的间接论述;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则更详细地阐释了用毒药疗疾的原理;诞生于公元10世纪的天花“痘接种法”,是这一方法运用上的里程碑,开创了人类预防接种、抗菌素研制和现代免疫学发展的先河。唐代典籍中就有了运用以毒攻毒方法的实例:如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一文中就记有“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疬,去死肌,杀三虫”的事,是对永州毒蛇治疗多种疾病功能的记载。唐代另一位官吏张鷟,在他的《朝野佥载》中已记有用毒蛇治病的故事:“陕西商县有人患麻风病,被家人所逼,搬到山里筑茅屋而离群独居。有乌蛇坠酒罂中,病人不知,饮酒渐瘥,罂底见蛇骨,方知其由也。”成名于18世纪的“抗毒素免疫疗法”的发明人贝林,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抗毒素血清,正是在其通晓中国“以毒攻毒”理论的日本友人北里柴三郎的明确提示下才得以完成的。从1891年12月他在德国勃里格医院第一次以“以毒攻毒”的方法成功试用于人体开始,白喉的死亡率就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以至后来成为能使儿童产生自动免疫能力的有效制剂,使儿童终生不得此病。
如今,“以毒攻毒”疗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医学界共同看重的方法,并且被广泛运用于一些毒病、大病、危病、急病、重病、难病、顽固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它可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