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应从简单入手
针灸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有无治疗作用?如果有治疗作用,其最主要作用是改善肝功能还是抗纤维化,是抗病毒还是体现在肝脏的病理改变?我认为,检验针灸对肝炎有无治疗作用,应该从基础入手,先观察是否能改善肝脏生化指标。如果有确切作用,再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样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少走弯路,更精确、更直观。
治疗对象应选择本人拒绝抗病毒治疗、已有的保肝降酶等治疗效果欠理想的慢性肝炎患者
治疗肝炎单纯使用针灸缺乏医疗依据,且患者依从性差。笔者认为,针灸治疗肝炎,选择对象应该是:需要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本人拒绝抗病毒治疗、已有的保肝降酶等治疗效果欠理想的患者。在继续维持原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
旋转补泻手法适合于针刺的量化
在常用的针刺手法中,旋转补泻手法较适合于科研使用。针刺补泻的量化是决定针刺效果可重复性的重要条件。这种针体的顺、逆时针方向运动完全可以用机械装置实现,其量化结果将更加可信、可重复。
同一穴位、同一手法,并非治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一次针灸取穴获效后,继续治疗几次才能使治疗效果最大化,这在针灸治疗中无定论。但以笔者经验看,同一穴位、同一手法,并非治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可先研究同一穴位、同一手法,一次取穴之治疗效果,有肯定效果后再观察多次取穴效果。
一经单穴的研究符合传统中医理论
按照中医理论,左右阴阳不同,上下阴阳各异,五腧穴之间五行各别。因此单经单穴研究,可最简捷揭示病症、脏腑、经络、腧穴间的关系。
笔者发现,用先补左足少阳阳陵泉,后补右手大陵两穴,对治疗女子带下病有较好的疗效。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治疗同类型的女子带下病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补左足少阳阳陵泉,而补右手大陵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两经同时取穴可能掩盖经络与疾病的真正对应关系。在大样本的科研设计中也会加大对照组的选择,干扰统计结果。两经取穴尚且如此,多经取穴更容易走此类弯路。
有效穴位重复性差三原因
临床研究发现,先泻再补右足少阴灵墟穴可改善肝功指标,但重复性差。其原因在排除偶然性及辨证错误外,还存在季节原因,上、下午原因,针刺指向原因等。
病情反复有七种可能
病情反复在排除偶然性外,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还存在七种可能:针刺次数是否要增加?因为同一经络五腧穴所主疾病各不相同,是否取同一经络之其他五腧穴或其他穴位或对侧穴位效果更好?是否在春季或其他季节取穴可降低病情反复?是否受经络左右上下关系与上下午时间关系的影响?是否使用复式补泻手法效果更佳?是否当联合其他经穴治疗效果更佳?是否该穴可改用灸法或刺血疗法效果更稳定?
有确切效果的腧穴之间可联合使用
假设补右手阳明阳溪与补左手太阴少商对同一证型的慢性乙肝患者有确切改善肝功指标作用,那么如果想要让这种结果叠加并效果最大化,最理想的分组对照观察方案如下:一、先补右手阳明阳溪,后补左手太阴少商。二、先补左手太阴少商,后补右手阳明阳溪。三、先补右手阳明阳溪,后泻左手太阴少商。四、先泻左手太阴少商,后补右手阳明阳溪。五、先泻右手阳明阳溪,后补左手太阴少商。六、先补左手太阴少商,后泻右手阳明阳溪。七、先泻右手阳明阳溪,后泻左手太阴少商。八、先泻左手太阴少商,后泻右手阳明阳溪。
以上分组观察方法是按照两点中医理论提出的。一是先治标与先治本效果不一。因此单号组与双号组仅是先后顺序对调,目的是观察先治后治效果有无差别。二是中医有反佐理论,反佐后作用有可能更大。因此对照组也应该加入作用相反的泻法来观察。
寻找新的有效腧穴应遵循的原则
仍以假设补右手阳明阳溪与补左手太阴少商对治疗同一种证型的慢性乙肝患者有确切改善肝功指标作用为例,我们会发现两穴是表里关系。再假设两穴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患者有效,那么两穴的联系点是补金制木。可能下一个有效腧穴在于泻肝胆或补脾胃。
自古以来“关、痨、臌、格”就是中医四大难证,肝病占其三。因此要想在肝病的针灸临床科研方面有所突破,必须重视传统中医理论中所述的治疗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