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自然—免疫学》杂志在线发表我国科学家关于炎症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耿建国研究组的该项成果,揭示了生物体内调节炎症反应的新机制,为抗炎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靶点,并且已经申请专利。
耿建国等长期研究发现:在机体炎症反应中,PSGL-1蛋白和Naf1蛋白的相互结合在白细胞的活化中起重要作用,特异性阻断二者的结合能抑制白细胞活化,从而显著抑制炎症反应,有望为化脓性脑膜炎、急性呼吸窘迫症等炎症性疾病开辟治疗新途径。《自然—免疫学》审稿人称其“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作出非常非常重要的开创性贡献”。
据介绍,炎症反应是机体保护自身的正常防御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对机体是有害的,会伤害机体自身的组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化脓性脑膜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界以往的研究表明,白细胞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白细胞活化后黏附并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向炎症部位渗出,发挥吞噬和杀伤等作用。因此,研究炎症反应中调节白细胞活化的机制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炎症性疾病。
据了解,近几年已有国内外多个科研小组设立了通过有关蛋白来调节白细胞活性的课题,但大多因无法彻底阐明控制这一生理现象的分子机制而逐渐放弃努力。而耿建国研究组经4年研究发现: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白细胞膜上的“PSGL-1蛋白”可以通过细胞膜内的“Naf1蛋白”传递活化信号,帮助白细胞活化。研究人员利用急性腹膜炎模型小鼠实验发现,阻断这两种蛋白的结合,就能显著抑制白细胞在内皮细胞上的黏附,进而减弱白细胞向炎症部位渗出,抑制炎症反应。
如何避免蛋白间的这次“牵手”?科研人员介绍,他们巧妙地人工重组了一位“第三者”,这种由氨基酸链构成的多肽分子,被“打入”白细胞内部,并在数量上形成极大的竞争优势。就这样,本该牵手的那对蛋白被它们“横插一杠”,因此破坏了两者之间的信号传递,成功调节了白细胞的活性,控制了炎症泛滥。
上海生化细胞所副研究员陈铭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合作,展开此类多肽药物的研发,同时还准备建立模型,筛选更适合制药的小分子化合物。
该项工作得到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