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中医界对真正的中医高手的要求,中医学理论认为生命曲线的公式是未病-欲病-已病。已病就是已经发生了疾病,积极防治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如果人们对于什么是未病、什么是欲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则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中医“未病”一词由来已久,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谓“未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其范围也有所扩充。含义大致有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即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
未病即健康。人体要维持健康的状态,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除了躯体的完整和健全外,还包括心理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正常。这种状态,中医称为“阴阳平和”,即属于未病的范畴。
表面上看似健康的人,突发重病,而且难以回生,这绝不是偶然的,潜伏在体内的变化,往往被人们忽视了。这种状况在我们的亲朋好友中间常有发生,惊讶之余深思一下,这实质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
“欲病”之说,源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在书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意思是说从事医生职业的人,最好的医生善于在人们身体健康之时担心生病,注重养生,保持健康。中等水平的医生要善于抓住将要生病而还没有发生疾病之时,担心疾病的发生而注重欲病早调,避免疾病的发生。一般水平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然而待疾病发生了才诊治就困难了。
欲病之病,正如孙思邈所说:“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千金要方》)。”意思是说很多人的痛苦在于身体不适,精神和体力今不如昔,一定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避免疾病的困扰。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自认为可以自愈,过不了很久,就发展为顽固之疾了。这种侥幸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欲病之病,在外表上虽然有不适的症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