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养生者来说。最难的不是如何调剂饮食,坚持不懈地锻炼,也不是尽量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等,而是怎样把握好“度”。
哲学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度,度,就是保持某一事物的质的量的限制。超过或不及这个量,就不能保持这一事物的质。事物不能保持自己的质,就处于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状态。人的生命也是自然界的事物,要保持它的稳定平衡和谐,健康持久,也必须适度。
人们普遍认为压力对于身心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压力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有负面影响,而且压力激素如皮质醇还会使大脑发生萎缩。还有的医学研究机构认为,压力对于心脏的戕害。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容易患各种疾病。但实际上压力并没有那么可怕,人类就是在同压力斗争中进化过来的。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对老鼠的实验证明,有一些压力不仅不会降低免疫力,反而使其有所增强。当然,这和压力的条件,如压力持续时间、强度、形式等有关。据统计,在战争时期人们很少生病,就是这个道理。但也存在被 炮火吓得心理失常的。这说明压力不能超过一定的度。
不仅压力如此,生活中很多事物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如体育运动也是如此,据报道,过度运动已成为美国35岁以上田径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干净是人们对环境的基本要求,但最近美国遗传学家指出,太干净未必对健康有利,并不是越干净越好。许多错误理念是保洁品商的广告促成的。再如人们钟情的豆制品。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最近的研究证明。吃豆腐过量会损害肾脏功能,加重心脏病。甚至住房也不是越大越好,古人都知道“房大伤魂,房小伤魄”的道理。凡事都有个度,不及或过都有损身体健康,正如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所说“中则养,过则病”。
如果这个道理还比较简单易懂,容易被人接受,那么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什么是适度,怎样适度,则是一道非常难解的方程式,有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解开。养生不像自然科学实验室里的数据那么准确,水在一定条件下沸点100度是一定的。而养生的主体是人,看似外貌相似的人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导致养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更复杂的是,这种个体差异不仅体现在年龄、性别、体质等方面,也体现在基因的差异上。比如同样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对药物的反应就存在巨大的不同。同样是利血平(抗高血压药),耐药量相差八九倍。这是遗传基因使人体内药物代谢酶的数量差别造成的。它给药物临床应用造成非常复杂的情况,现在大部分医疗单位还不能做到个性化用药,由此造成的医疗事故屡见不鲜。
人生大事之一的吃,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中医认为要根据人的体质吃。如阳热体质应吃寒性养阴清热的食物,如山药、香蕉和瘦肉等;而阴寒体质的人应吃热性壮阳食物,如韭菜、羊肉和鸡肉等。按体质吃才有益于养生。西医则认为人的遗传基因不同,造成人对食物的反应不同,如有的人体内有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基因,而有的人没有。有的对致癌物的侵犯有较强的抵抗力,没有的只好多吃含有这种物质的食物,这叫按基因吃。如果中医可以帮我们弄清自己的体质,那么有谁会帮我们弄清自己的基因呢?
如果仅此而已还好办,随着科学的发展,人身体的硬件总会弄明白。我们知道,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情感、件格和思维方式等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一个人的情感、性格和思维方式等是千差万别的。不仅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也和生存环境、个体经历有很大关系。还拿压力来说,情感、性格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压力的反应阈值也不同。同样的压力,有的人可能被压垮,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可能还没有感觉。因此,对压力度的把握就因人而异。最发达国家的医学界也不能把每个人的压力阈值测绘出来,即使测绘出来,同一个人,不同年龄段对压力的反应也不同。很多老人说,现在不经事儿,就是承受压力的能力差了。
度,既然是一个这么神秘的难以把握的量,做一个精密的自觉地养生者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中看到很多寿星活得很轻松,似乎也不懂什么度。生活中的度的把握确实并不难,只不过是一个生活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趋稳性,一个人经过生活的磕磕绊绊,最后都会趋向适合自己的度。那些一直还在摸索,不能很快把握度的人可能就被生活淘汰,剩下的是那些我们看到的寿星。养生者只是在掌握学习各种养生知识的基础上,摸索把握适合自己的度,并在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过程中增加几分自觉性,避免因莽撞而被生活淘汰。一旦形成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到那时就会进入一个自由王国。度,虽然我们时时在遵守,但并不感到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