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些老人特别害怕到外地出差、旅游,很担心到了外地以后,有什么闪失。其实外出防病非常讲究技巧,郑州大学离休干部时仲省到过全国许多地方,他总结的“防晕车先吃饱饭”、“过好水土不服关”、“吃山楂丸助消化”等经验很实用。
司机帮我“治”晕车
我从小晕车,坐牛车都晕车。我对坐汽车特别敏感,一上车就感到头晕恶心,但我没有屈服。
我第一次被晕车折磨得非常难受的经历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延安开会。土路坑洼不平,车后常常扬起满天尘土。我感到天旋地转,头晕难忍,呕吐不止。把吃的食物吐尽后,又吐黄水,下车后半天缓不过来。
我找过不少医生,做了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有一位医生告诉我,晕车是由于内耳管平衡的器官——前庭耐受性太差,一受到汽车震动就向神经中枢报告,引起一系列应急反应。治疗的办法有三个:一是吃药,如乘晕宁、安定;二是用一片生姜或伤湿止痛膏贴肚脐;三是加强锻练,提高内耳前庭的耐受性。
这三个办法我都试过。吃药后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效果不明显。贴肚脐只能减轻症状,还是免不了头晕。第三种办法短期很难见效。
直到有一次,我从南阳到唐河吐了一路,一点东西也不想吃。司机采取激将法:“男子汉能叫晕车吓住吗?我建议你该吃就吃,该吐就让它吐,不吃哪来抵抗力?”对呀,这就是锻炼的好机会。
于是,我午餐吃了一条清蒸鱼,又要了一碗面,强吃下肚,心想就让它吐去吧。谁知道,越是准备好呕吐,下午坐车反而不晕不吐了。
从此,我上车前吃得饱饱的,准备一个口袋和一条湿毛巾,心想,晕去吧,吐去吧。这样一来,反而既不晕也不吐了。以后我乘江轮、海轮甚至乘飞机,也不晕不吐了。
忽视温差麻烦多
1987年6月,我去四川九寨沟开会,会议通知上已经写明,当地气候寒冷,要多带衣服。我想,九寨沟地处南方,于是仅仅带了两件薄外衣。
我先到绵阳,当地气候闷热,但会务组的人重申,九寨沟特别冷,要多带衣服。我在当地购买了一件羊毛衫。但是进山后就下雨了,寒气袭人。道路泥泞难行,第二天傍晚才到九寨沟。我感到如同初冬一样寒冷。见有人租了棉大衣,每夜租费50元,人们争着排队去租,轮到我们时,却没有了。
这天晚上,我们冻得上牙打下牙,裹着一条薄棉被过夜,怕感冒,都没有睡觉。一些参会代表非常由于穿得少,当天晚上就发起高烧。这使我想起一句古话:“夏带棉衣晴带伞。”老人们的经验,出门在外,特别是到了深山区,还是要带件厚一点儿的衣服,有备无患。
有一次到黄山开会,山上气候就像小孩脸一样,一会儿晴,一会儿阴,一会儿电闪雷鸣,雨大风急。许多人忘记带雨具,结果挨了淋。
过好“水土不服”关
1993年夏天,我去长春开会,中午吃凉拌黄瓜、凉拌莴笋,很爽口。但到了晚上,接连有10多位出现了腹泻,严重的甚至上吐下泻,立即被送到医院输液。腹泻的都是南方人,来自广东、湖南、福建,他们到医院做检查,也没有发现病菌。据医生分析,可能是水土不服。
参会的河南代表没有出现腹泻,因为我们喜欢喝浓茶。茶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弥补水中某些元素的不足,加速血液循环,有利于排出致敏物质。经常出差的人,如果肠道适应性提高,水土不服的情况就很少发生了。
1990年暑假,我到广西南宁开会,前几天每顿都吃米饭,当地人又喜欢做硬米饭。北方人非常不习惯,饭后总腹胀,有些人还消化不良,纷纷提出每天吃一顿馒头,改吃馒头以后,不适症状就消失了。
有一次在洛阳开会,吃有名的水席,每顿都上十多个汤,北方人吃得津津有味,但南方人却不习惯,喝得肚胀还觉得饿。于是会务组建议厨师为他们单做一些南方菜。
有一年在山东济宁开会,有一道菜是醉蝎,就是将活蝎子泡在酒里,待蝎子醉倒以后,用筷子夹着吃。有位参会代表说:“我带个头儿吧,醉了的蝎子不蛰人。”哪知那只蝎子并未昏迷,尾巴一转,狠狠地扎了他的下嘴唇,疼得他直跺脚,嘴唇也肿了起来。我们接受了他的教训,不敢吃了。
还有“一蛇三吃”,即把生蛇胆分别倒入白酒里,直接饮用。但生蛇胆中有病菌,我坚决不吃。还有生吃海虾也很容易染病。所以,这些不利于健康的吃法,我现在就不抱着好奇心尝鲜了,而是想方设法加以拒绝。
吃山楂丸助消化
我在家吃饭一贯以清淡饮食为主,信奉“青菜豆腐保平安”,但是出差期间不得不改变饮食习惯,每顿饭(包括早餐)都很丰富,鸡鸭鱼肉更是样样翻新,还很油腻,即便平时嘴不馋,也有尝鲜的想法,所以,有些人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就多吃了。我后来出差带一大盒山楂丸。如果吃多了,消化不良,就吃一颗山楂丸。
近些年,会议餐逐渐流行自助餐,自己可以选择爱吃的主食和菜肴。由于饭菜花样太多,如果每种都想尝一尝,哪怕只是一小口,总量肯定超标,而且由于不少是高脂、高糖食物,非常容易吃多了。
我开始没注意到这一点,往往吃过量。后来加强控制。采取三个策略:一是慎重选择,坚持少而精。二是要忍痛割爱,再好的东西,吃饱了就不要再盛。三是先喝一点儿粥或汤,把胃撑满,再多吃青菜,这样给大鱼大肉留的空间就非常小了。此外,保证八成饱,还要给水果留点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