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季节交替时期,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的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状态朦胧。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春捂”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乍暖还寒宜“捂”两头
一、“春捂”先捂腿
虽说已经立春了,但冷空气似乎不情愿让出地盘儿,气象预报说北京雪后气温将有所回升。天儿变暖了,厚厚的冬装也该“下岗”了,虽然“春捂秋冻”是老话儿,但千百年来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关键是要“捂”得正确。
天气刚刚转暖,为了行动方便,有些人便早早地脱掉冬装,换上轻便漂亮的春装,很多人习惯减衣服时先减裤子,爱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超短裙、丝袜,露出美丽的双腿。然而,因为人体下半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尤其是老弱病残者,极易导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等。
二、戴围巾为颈部保暖 防颈椎病
颈部保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条围巾。一条围巾就能避免感冒,一条围巾能消除脑疲劳,一条围巾还能缓解本来在冬季容易加重的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症等。
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是致病六因素,其中风寒之邪居前两位。颈部是人体的“要塞”,颈部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颈椎上有大椎穴、风池穴,还有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因此,冷天是颈椎病高发期。
如果不穿高领衣服,稍有点寒风钻进脖子里,全身都会打冷战。因此,颈部最怕冻。尤其现代人都长时间用电脑,容易造成颈部肌肉僵硬,如果加上风寒袭击,背部就会受凉,肌肉容易痉挛、疼痛,这种疼痛会放射到肩上区、肩胛区疼痛。长期反复受凉,小则患感冒,大则易患风湿病等。对于已有颈肩不适的人,一条围巾的确能促进血液循环,有效缓解不适。
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冬去春来,人体皮肤逐渐苏醒,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
“春捂”也要锻炼
春季锻炼要多去户外,但早春时节,身体各器官功能还处在较低水平,此时不宜进行激烈、长时间运动。一些节奏较慢且运动量不大的户外活动更适于早春,如慢跑、步行、做广播体操、放风筝等。锻炼结束时要立即擦干汗液,以防着凉。
“春捂”易燥热 合理饮食降肝火
在饮食调整上,建议多食韭菜和菠菜。春季是肝旺之时,要少食荤菜和牛羊肉等燥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应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如韭菜等。水果、食用菌、鱼、白菜、大枣、蜂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也是春季应该常吃的食品。春天干燥,容易口角生疮、大便干滞,多吃菠菜可缓解这些不适。
保暖适当莫“捂”过头
生怕孩子着凉生病,年轻爸妈们更是用小棉被把婴幼儿“捂”得严严实实。医生提醒父母,“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
“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当南方地区步入3月或北方地区进入4月的时候,天气明显有些热了,如果这时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尤其是长江流域,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容易诱发中暑。因此在增减衣物时,最好先听听天气预报。天气转热后,有些人还穿着很多衣服,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由于孩子好动易出汗,更不要“捂”得太紧,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而婴幼儿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如果暖被厚衣“捂”得太多,宝宝需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而体液过多消耗,就更不能适应寒冷刺激。
专家建议:
一、把握时机: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未雨绸缪。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一两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二、把握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气温15℃以上就别再“捂”了,否则内在的热会更盛。
三、注意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捂的信号。
四、持续时间:1~2周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现在气象科学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如何增减衣物。春天的气温忽冷忽热,大家在换了春装之后不妨再准备一件薄棉衣,如果有冷空气到来,前一至两天内就可以做好准备,到时加衣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