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临床表现
(1)恐惧紧张型。患者因发病突然,病情急而危重,往往预后不良,特别是神志清醒后,呈现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不畅、二便失禁等症,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此种心理多见于胆小、性情孤僻者。表现为心烦意乱、失眠等,特别关注同类病人的病情及预后,担心自己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情况,看到预后较差的病人,更易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
(2)过分依赖型。产生此种心理常见于初次患脑血管意外、家庭照顾周到的病人,是继发于恐惧紧张心理之后,在恢复期产生的一种心理改变。总认为患病后自理能力减退,虽然症状已缓解,却不敢活动,生怕加重病情,还要求家人陪住,让护理人员搀扶下床、上厕所,要别人喂饭、喂水等,逐渐产生了依赖他人的行为。
(3)悲观绝望型。产生此种心理多见于年老、体弱、多次复发、反复住院留有后遗症及心胸狭窄、小心谨慎、多疑的患者。表现为精神抑郁、惶惶不安、双目呆滞、愁容满面、言语内容绝望,常常讲一些令人伤感的话,有的甚至拒绝治疗。
(4)情绪反常型。由于疾病折磨,心灵上遭受严重打击,逐渐产生性格突变、行为变异等,遇到大喜大悲的事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少患者大声呻吟、暴躁易怒,也有的患者因家庭子女及经济条件等因素,产生焦虑情绪而伤心落泪。
心理调适措施
(1)消除恐惧紧张情绪。通过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分析病人的思想状况,以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护理人员一旦发现病人情绪变化,就要给病人讲一些有关此类疾病的医学知识,让病人了解情绪变化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对病人应热情大方,技术操作要认真负责、熟练、果断利落,让病人产生安全感。对病人的疑问要运用科学原理给予肯定答复,解除病人的种种疑虑。在与病人交谈时,要有意识地流露出病人病情好转的意思,比如说“气色好多了”、“精神不错”等。
(2)克服依赖心理。对恢复期病人,家属要与护理人员配合,在病情好转的情况下,尽量让病人自行料理生活,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给病人讲清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于肢体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的道理。还要定时帮助病人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促进疾病的康复。
(3)正确对待疾病。一旦发现病人有绝望的心理,应及时和病人谈心进行沟通,耐心倾听病人诉说,不得有半点疏忽。并要了解病人产生悲观情绪的原因,帮助其排忧解难,介绍同类病情患者恢复的实例,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4)注意病人情绪变化。为使患者从痛苦、恐惧和忧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在治疗和护理上应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做到态度和蔼、服务热情、耐心周到。护理人员帮助和引导病人控制情绪,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大喜、大怒、大悲、恐惧都有可能引起疾病复发。平时要注意克制患者情绪波动,尤其要强调“制怒”,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减少复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