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帕金森病,想必各位都有所耳闻,它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退行性疾病,以老年人多见,虽然其本身并不致命,但却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的人数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大约有600多万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我国的PD总患病人数在300万以上,占世界PD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PD发病率大约是1.7%,而其就诊率和确诊率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加强对公众的帕金森病的科普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帕金森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对于帕金森病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研究表明,其病因与遗传、环境、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与其病理改变有关。PD患者中脑黑质和纹状体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不断变性、坏死,导致脑内多巴胺分泌减少、乙酰胆碱相对增多,这引起多巴胺能与胆碱能系统的平衡失调,患者表现出肢体不自主震颤、僵硬、运动迟缓及姿势平衡障碍等临床症状。这种疾病一般呈进行性加重,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1. 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的表现不仅仅是手抖(颤)
一说起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手的颤抖(静止性震颤),其实,PD病人的临床表现还有运动迟缓(运动变慢)、肌强直(肌肉僵硬)和姿势步态障碍(走路不稳)等。
运动迟缓(慢)
运动迟缓是指肢体动作变慢、始动困难、主动运动丧失。当面部表情减少,瞬目动作减少时被称为面具脸。说话声音可单调低沉、吐字欠清晰。写字可变慢变小,称为“小写征”。洗漱、穿衣和其他精细动作也变得笨拙、不灵活。早期患者会觉得 “我最近发现自己的右手(或左手)不对劲,不如以前利落,写字不像以前那么漂亮了,打鸡蛋的时候觉得手不听使唤,不如另一只手灵活。走路的时候觉得右腿(或左腿)发沉,似乎有些拖曳的感觉。”
肌强直(硬)
患者常常会觉得 “我的肢体发僵、发硬”。医生检查患者的肢体时,可发现其肢体如 “铅管样强直”或“齿轮样强直”。
姿势步态障碍(倒)
患者常常会觉得:“我很怕自己一个人走路,别人稍一碰我或路上有个小石子都能把我绊倒,最近我摔了好几次了,以至于我现在走路都很小心。” 这是因为姿势反射正确感觉消失,患者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稍不平整的路面即有可能跌倒。有些人还会觉得:“我经常会越走越快,止不住脚步。”这被称为慌张步态。
2.非运动症状
此外,PD患者还会有嗅觉减退、睡眠障碍、慢性便秘、焦虑、抑郁等症状,他们可以出现在运动症状之前,也会伴随疾病始终。这些非运动症状比运动症状,更让PD患者痛苦不堪。
帕金森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帕金森病,患者应该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以延缓帕金森病的病情进展、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1、 内科药物治疗
我们知道,帕金森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内源性多巴胺的不足,所以药物治疗常用补充“外源性多巴胺”的方式,但服药三、四年后,人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药物逐步失效,需要增加药量及服药次数来维持疗效,这种药物增量逐渐引发副反应。如果药物疗效差,出现严重副反应,甚至病情已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则可考虑外科微创手术治疗。
2、 外科微创手术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疗效明确、可根据临床症状随时调控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调控DBS,受环境影响因素大,需反复住院调整治疗参数。损伤范围相对较大,其疗效平均维持5年左右。如果临床症状复发,需要再次手术,其手术费用和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该手术适合身体条件好,经济条件优越的人群。
小靶点射频毁损治疗:疗效明确、立竿见影;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好,生活质量高。一次性完成神经调控,无需再次住院。手术损伤不可逆,但损伤范围小,仅相当于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损伤范围的十七分之一。极少有后遗症发生,疗效平均维持5-7年。如果症状复发,再次手术的风险较小,费用较低,适合广泛人群。
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移植生存后,可以分泌多巴胺,从而实现对因治疗。疗效相对较慢。但一旦干细胞在脑内正常生长并分泌多巴胺,理论上将实现持久疗效。采用对因治疗,是帕金森病的治疗方向。但目前尚处于临床研究、科研转化阶段。需要选择适合的帕金森受试者,其治疗经费由临床科研费用提供。
一次性小靶点毁损治疗+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射频毁损治疗可以发挥起效快的特点,即立刻消除临床症状,马上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移植神经干细胞,它会分泌多巴胺,以实现长期有效的治疗目的。该手术治疗方式风险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目前正处于临床探索阶段,期盼该技术成为广大帕友治愈的新方法。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团队,在科主任吴景文教授的带领下,对手术治疗帕金森病颇有建树。该科专家团队已完成近千例的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长期有效率均在95%以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疗效,与该科室专家团队的科技创新有关。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上,他们将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与神经导航、手术机器人、微电极、神经调控等技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实现了对神经核团毫米级误差的精确定位和神经核团的亚分区的精准调控,这些措施是确保手术高效的关键所在。
案例一则
患者老姜,男性,49岁。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偶尔间歇性抖动,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症状加重,未予以重视。约1年后左手抖动较前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并给予美多巴,每日1粒进行治疗,症状有所改善,药物持续时间约为3-4小时。3年后,患者病情逐渐加重,服药剂量和药物种类不断增加,但肢体震颤、僵硬的症状不见改善。
2019年6月,老姜的病情进一步加重,抖动由左手发展至四肢,伴左侧肢体动作迟缓,行走时感觉左下肢无力,步态缓慢。老姜就诊于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经吴主任专家团队行“第五代脑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手术”治疗。术后,老姜的左侧震颤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僵硬获得显著缓解。术后至今1年多,老周的左侧肢体未见颤抖、僵硬和动作迟缓等症状。
虽然,老姜的左侧肢体症状获得有效治疗,但右侧肢体仍时有颤抖,伴僵硬感,行走时步态迟缓;服药治疗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摆脱帕金森病的生活困扰,老姜再次来到东方医院,寻求手术治疗对侧肢体症状。2020年8月,科室专家团队再次为老周进行了微创手术治疗。
术后,老姜右侧肢体抖动、身体僵硬、运动迟缓等症状消失,睡眠获得了显著改善。两侧肢体动作灵活、走路平衡好,可自行完成扣衣扣、端碗吃饭等日常动作。观察7天后,老姜的身体状况恢复良好,经过专家组同意,老姜顺利康复出院。
专家简介:
吴景文,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从事神经外科专业近30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工程”基金、863、973课题4项;已发表学术论文96篇。现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专著4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沈阳军区后勤部优秀党员,沈阳军区学雷锋标兵,荣立三等功2次。
吴主任门诊:每周二、 周四全天 (张医生)
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个别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本网站致力于提供正确、完整的健康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个别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本网站致力于提供正确、完整的健康资讯,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本站所提供的任何医药资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