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又称异位性皮炎,是一种免疫失调性疾病。免疫学研究发现婴幼儿体内Th1和Th2细胞失衡是引起湿疹的主要原因,与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和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关联密切。湿疹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体液免疫也有显著异常。在Ⅰ型变态反应中,由于机体接触致敏原如尘螨、花粉等致敏物质,刺激机体表皮内的细胞生成更多的高亲和力的IgE受体。从而产生IgE抗体,并吸附在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当致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与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发生Ⅰ型变态反应,从而引起湿疹样皮肤损害。在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中,T细胞受到致敏原刺激后转化为致敏的淋巴细胞,产生临床症状。致敏的T细胞主要有Th1和Th2两个亚群,分别称为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与相应致敏原再次接触时,细胞活化释放出一系列淋巴因子,而抑制性T细胞则能直接杀伤携带有致敏原的靶细胞。
各种炎症细胞和活化因子共同引起血管扩张,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从而形成皮肤湿疹样改变。湿疹的发生还可能与组胺、5-HT、细胞因子、红细胞等几种介质的参与有关。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内的异染性颗粒中,皮肤血管有H1、H2两种受体,而组胺介质引起的血管扩张及血管通透性增加是两种受体共同作用结果。组胺在表皮或基膜中会引起痒感,而被释放到真皮后则引起疼痛和水肿(血管性水肿)。
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案采用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外用治疗,辅以饮食管理,虽能很快有效控制其临床症状,但停药后往往容易复发,且长期使用亦可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甚至产生药物依赖性,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此外,临床研究还发现,当喂养不当或是肠道感染时易引起婴幼儿消化道功能紊乱,常常诱发婴幼儿湿疹。
国内外学者近年来也发现,在湿疹患儿中存在Th1/Th2平衡失调,湿疹发病因素存在免疫因素的干扰。毛红侠等采用益生菌益生菌治疗湿疹患儿,发现其可通过下调Th2等机制纠正机体TH1/Th2平衡的失调状态,从而说明益生菌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为益生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参考依据。
乌克兰沃夫Vita Pueri私人儿科诊所的Oksana O.Myhovych医生统计的150例婴幼儿湿疹患者,男78例,女72例,年龄2个月到8岁,平均年龄(9.8±2.5)个月,病程1~16个月。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尽量避免搔抓、开水烫洗等因素刺激,以免病情加重;追寻病因,尽量将过敏源隔绝。
采用扑尔敏等抗组胺药进行镇静、止痒、减少渗出,儿童使用剂量0.35mg/(kg·d),分3次使用,同时口服适量钙剂,是抗过敏药效增强;采用百多邦外用,进行局部治疗,抑制表皮细胞增生,改善皮肤炎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利敏舒益生菌辅助治疗,1岁以内患儿半袋/d,1岁以上1袋/d,服用时间不限。两组均治疗6周后评价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加用利敏舒益生菌的治疗组治疗6周后患者血清内IL(白细胞介素)-10、TNF-α(干扰素-α)等水平进行检测,Th1/Th2免疫平衡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患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由此得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补充利敏舒益生菌可刺激患儿的肠道免疫机能,调节宿主免疫活性,增强其免疫力,降低患儿湿疹的复发率。
利敏舒益生菌为十三种活菌制剂联合使用,其中长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三种抗过敏菌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过敏性疾病最为常见的菌种,配方内其余十种益生菌在临床上也普遍适用于各类过敏性疾病,可调节患儿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通过调节婴幼儿肠道微生物菌群和提高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并可有效的降低其免疫细胞因子的异常应答而引起过敏性疾病的概率。
益生菌是指含有生理活性的活菌,当被机体经过口服或其他给药方式摄入适当数量后,能够定植于宿主并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从而发挥有益作用。近年来应用益生菌对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对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采用益生菌口服给药,途径简单,更易于被患儿接受。
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个别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本网站致力于提供正确、完整的健康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个别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本网站致力于提供正确、完整的健康资讯,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本站所提供的任何医药资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