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肿瘤学大会(CCO)于8月17日至20日在辽宁沈阳召开。作为中国肿瘤学术界最高水平的学术论坛之一、覆盖诊疗学科最广泛的肿瘤领域学术研讨盛会,有包括 30余位中外院士、500余名医院院长、17000余名国内外肿瘤医学界精英参加,大会紧紧围绕“肿瘤防治,重在整合”这个主题,就肿瘤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护理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展开广泛而热烈的探讨。
在此次2018中国肿瘤学大会中,作为癌症防治领域新技术、新突破肝癌“身份指纹”。引起了业内人士和媒体朋友的关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表示,肿瘤研究是一个高度综合的难题,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各方面都可自成一派,基因检测在各个环节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攻克肿瘤除了积极治疗,早期筛查和诊断也不容忽视。
DNA甲基化在肿瘤发生早期就有所改变,且稳定维持,ctDNA甲基化位点是较为理想的早期诊断标记物。通过ctDNA甲基化分子标记技术,找到了10个特异性肝癌甲基化位点,建立了肝癌诊断模型,辅助临床判断,更早发现肝癌,还可以监测肝癌治疗后疗效的变化,同时还具有预测预后的功能。解决“中国癌”-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恶性程度高,早诊率低,60%-80%患者初次确诊就已处于中晚期而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期的问题,提高肝癌的五年生存率。
在肝癌研究取得成功的同时,为了更好评估ctDN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价值,ctDNA甲基化检测还展开了肠癌的筛查,正在进行大规模的队列研究。
(图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院长)
据了解,正是徐院长与UCSD张康教授团队联合首次破译了肝癌“身份指纹”,并在2017年10月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成果。
张康教授在此次大会的国际专场中也深入解读肝癌“身份指纹”-ctDNA甲基化液体活检技术用于肿瘤的诊断和预后。此技术历经5年攻关才得以成功,通过3万多例临床样本研究,大大缩小了起始样本的需求量,突破痕量DNA用于肿瘤甲基化检测的瓶颈。张教授讲到,从四十多万个位点中找到能够覆盖某个癌种、所有肿瘤人群的甲基化位点就像大海捞针一样,最终通过人工智能和医学大数据分析,建立的诊断模型和预后模型,不仅破译了肝癌的“身份指纹”,同时在肺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甲基化研究中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仅需抽取少量外周血就能够精准用于这些肿瘤的定性定量检测和追根溯源。患者也可避免放射性辐射,无创、实时获取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信号,追查肿瘤的
原发部位,实现癌症的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
(图为莱盟君泰首席科学家张康教授)
会中,两位专家和莱盟君泰董事长李戍博士一起,接受了媒体采访,李博士介绍,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每个人一生中有40%的几率得癌,如果早期诊断出癌症,成活率在90%以上,但若晚期才能诊断出来成活率只有5%。因此,如果能把癌症关口前移,癌症很可能将来会成为一个可控的慢性病。
(图为莱盟君泰懂事长李戍博士)
徐院长最后表示,目前该研究已证明在肝癌筛查、辅助诊断方面具有临床价值。希望该成果未来能变成平常百姓负担的起,且准确高效的肝癌早期筛查技术,不仅可用于高危人群的肝癌早期筛查,甚至成为健康人体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