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的诊疗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在生物样本库、基因检测平台及大数据平台的共同发展建立下,精准医学将带来全新的融合发展和变革。2016年10月22日,第十届协和微创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中国垂体瘤协作组、中国胶质瘤协作组、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泛生子为本次会议提供了鼎力支持。会议上,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马文斌教授、美国MD安德森医学中心神经肿瘤科Alfred Yung 教授等中美专家济济一堂,共议脑肿瘤精准医疗。
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焦宇辰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马文斌教授分享了关于胶质瘤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精准诊疗的内容,下面是演讲精粹:
焦宇辰:ATRX和TERT的发现和在胶质瘤分子分型中的应用
焦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所在的实验室以及团队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厘清肿瘤有多少基因突变,而其中哪些是导致肿瘤发生的肇事突变。接着焦教授回顾了自己导师的实验室与杜克大学阎海教授的团队两次合作的情景,他们在2008年共同发现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具有高频的IDH突变,之后在低级别胶质瘤中同样发现有大量的IDH突变。前辈们对新肿瘤基因的开拓性探索和发现激发了焦教授的科研热情,他本人在加入实验室后,以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作为研究重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下一个创新者。
在随后的研究中,他对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进行了多种样本的测序,DAXX出现的高频率让他非常兴奋,让他意识到这可能是潜在的癌症基因,在经过进一步标本的测序后,焦教授发现DAXX+ATRX的突变率高达43%。在临床价值上,ATRX/DAXX突变则提示预后良好,患者生存期可长达10年。
接着,焦教授为大家呈现了ATRX-ALT100%相关性的研究结果,以及在后续研究中,如何受到黑色瘤研究中TERT启动子突变的启发,最终指导优化的胶质瘤分子分型的出现,相比形态学分型,前者对预后预测更具效果。
马文斌:分子及影像标志物指导下的胶质瘤靶向治疗
马教授首先介绍了胶质瘤诊疗现状:胶质瘤是个非常难治的疾病,五年生存率是很低。在与胶质瘤的战斗中,尽管有指南作为指导,但是用作一线治疗的药物很有限,主要是替莫***胺(TMZ),随后是作为二线的贝伐单抗作,其他的药物相对来说治疗的效果会更差。随着人们对脑胶质瘤的认识越来越多以后,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接着,他分享了整个治疗里大概的两个方向: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他表示,虽然现在免疫治疗的势头压住了靶向治疗,但是从有效率来说,应该还是靶向药物(更好),因为它可以很快的让肿瘤细胞死掉,而免疫治疗是需要人机体产生免疫力,用各种免疫剂加上化疗诱导免疫力的产生,出现一个比较持久的免疫范围,起效相对来说比较慢。现在的整个趋势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结合起来,生命曲线看起来会更好。
之后,马教授分享了在胶质瘤治疗方面的一些数据,他提到,只有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子分型,找到预测特定肿瘤靶向治疗的特定分子影像标记物,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靶向治疗。针对某些分子特征的胶质瘤亚型才能获益的6种靶向治疗药物:如VEGF抗体——贝伐单抗;整合素抑制剂-西仑吉肽、EGFR抗体-尼妥珠单抗、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BRAF抑制剂-维罗非尼、针对EGFR的TKI药物-埃罗替尼。针对具有一定影像特征的胶质瘤亚型才能获益的2种靶向治疗药物:VEGF抑制剂西地尼布、贝伐单抗-rCBV在治疗后2W或16W明显降低者受益。
本网站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个别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本网站致力于提供正确、完整的健康资讯,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本站所提供的任何医药资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