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糖尿病管理服务流的发起方不应全是病人,也可以是医生,或是智能干预系统。
健康界 黄教琛
在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门诊候诊大厅内,坐着不少病人,从他们手持的健康档案封面可以发现,这些病人都患有糖尿病。其中有一位40多岁的病人,他3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之后一直通过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几乎每月都会来医院复诊、配药一次。但近期由于工作压力大、出差频繁/以及应酬多,血糖控制不佳,他为此感到很苦恼。
类似上述病人的苦恼,其实普遍存在于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如果控制不佳,发展到终末期会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脑梗塞、糖尿病肾病等,不仅会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也将产生巨大的医疗经济费用。因此糖尿病病人的苦恼,究其原因,不是简单的能否获得有效的降糖药,而是缺乏一种科学、有效、可及的能够帮助他们控制血糖、延缓疾病发展的解决方案。
“要为糖尿病患者制定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就必须理解糖尿病诊疗的基本特征和医疗服务细节,再用一种科学、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将服务链条上各方资源进行整合。”掌上糖医创始人匡明从宏观层面理解糖尿病治疗,并将“管理”的理念融入该公司设计的“掌上糖医”解决方案中。该方案运用移动科技,帮助糖尿病患者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从而有效控制血糖,实现医患之间O2O的个性化诊疗模式。
据匡明介绍,这套解决方案的核心环节包括四个部分:一个连接血糖仪和手机端应用软件的智能硬件--“糖+”,一个名为“掌上糖医”的手机端应用软件,一套基于中国人群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个后续的医患服务体系。这四个部分通过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以及医患间线上线下互动,打通糖尿病管理的整条服务链,最终形成一个闭环体系。
糖尿病治疗的痛点
近五年来,中国糖尿病发病呈现爆发式增长。据《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刊载的一篇文章称, 2013年糖尿病病人总数达1.14亿,较四年前新增2200万,平均每年增长550万例。在已确定的糖尿病发病高危因子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居于首位,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吸烟等因素。
“糖尿病治疗的核心思想是生活干预。该病可干预的时间很长,干预越早后期效果越好。作为一家健康管理咨询公司,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对没有或仅有轻微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以及那些糖尿病高危人群效果最佳。最理想的干预对象是首诊病人。因为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监测血糖,配合其他身体指征,能够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当患者一旦出现并发症,治疗方案就会变得更加复杂,侧重对并发症处理。”在问及掌上糖医干预的人群对象时,匡明做出如上解释。
事实上,糖尿病治疗目前的一大难点是缺乏有效干预患者生活方式的手段,无法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由于糖尿病一旦确诊,患者需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终身服药,如果血糖出现异常,可能需要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这就要求一方面患者必须严格遵从医嘱,控制饮食,加强锻炼,规律服药;另一方面,患者需要经常关注自己的血糖,做好及时记录,以便让医生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病情。但在现实中,要做到上述两点并非易事。
让传统血糖仪“智能”起来
在导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的原因中,传统血糖仪的局限性是其中之一。由于这些血糖仪仅有数据存储功能,却不能将数据导出,使得数据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在中国的血糖仪市场,进口产品占到大约70%,即使这些高端的血糖仪也没有数据自动导出功能。就技术层面而言,设计一台具有数据自动导出功能的智能血糖仪是可以实现的,但考虑到高昂的研制和推广营销成本,这种方案显得并不明智。让传统血糖仪‘智能’起来最快捷、经济的办法是给它们配上一个中间硬件,通过特定的传输方式,把血糖仪与第三方应用程序软件连接起来。糖+便是这样一种产品,它降低了智能化获取血糖数据的门槛。”匡明说。
每一种中间硬件匹配的血糖仪类型不尽相同。以糖+为例,它可以完美适配70%的进口血糖仪,包括强生、雅培、拜耳等知名品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导出数据的习惯,通过蓝牙等传输方式,将血糖仪存储的数据导出到掌上糖医的应用管理软件。继而该软件会基于后台中一套计算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整合,最终归纳出一套针对该用户的生活处方,包括针对血糖状况、合并并发症、血糖检测、用药建议,以及运动与饮食的一系列建议。
目前,市场上血糖仪的存量有几千万台。匡明透露,今年的规划是要将市场中100万台传统血糖仪,通过安插智能硬件糖+,转换成智能血糖仪,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数据流动起来,通过掌上糖医,享受智能便捷的糖尿病管理服务。
打造糖尿病管理闭环体系
糖尿病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一方面,它需要在很长的时间跨度内,在患者完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基础上,与医生建立长期紧密的治疗关系;另一方面,它需要有测量精准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撑。掌上糖医的解决方案在硬件和软件上双管齐下,同时汇聚公立医院优质的医生资源,打造整个糖尿病管理的闭环体系。
糖尿病管理服务流的发起方不应全是病人,糖尿病在并发症尚未出现前,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没有自觉意识去主动干预自己的生活方式。匡明认为,服务的发起方可以是病人、医生,或是智能干预系统。其中,干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患者在测量血糖、体育锻炼、服药、随访等环节进行提醒,并根据患者提供的血糖数据,自动计算出一些血糖基本衡量指标及风险分层。系统虽不能取代医生的功能,但可以及时提醒患者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干预、治疗。
具体来说,患者可以在掌上糖医的平台上,通过数据导入,在图表模块中获得自己每日的血糖数据,在此基础上系统自动绘制出该患者在三天、七天和两周内的血糖曲线,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血糖的波动情况。
同时,掌上糖医设置了“掌上诊所”,在此云集了公立医院的众多优质医师。匡明表示,“掌上糖医会加强支撑服务临床的工作力度,不会过多占用医生的休息时间。另外,由于糖尿病的治疗以生活干预为主,医患之间的最佳合作模式是在同一地区,这样容易建立医患信任,形成O2O的个性化诊疗模式。掌上糖医的发展战略是以地域为拓展路径,分阶段地向长三角地区扩大覆盖范围。
创始人的跨界选择
作为一名创业者,匡明很清楚投身移动医疗慢病管理产业存在一定风险。当他决心离开报酬丰厚的强生医疗集团,正式创立“掌上糖医”之前,已决心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中国慢病治疗和管理模式,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在完成上海交通大学通讯工程学业后,匡明进入英特尔从事软硬件工程开发,在此期间,他获得不少专利,曾被评为“英特尔亚太研究院专利之星”。不久,这位技术型人才选择了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转型,基于对商业模式影响企业发展的强烈兴趣,他从英特尔的研发部转到商务拓展部。之后,匡明赴英国剑桥商学院攻读MBA,并于次年加入强生医疗集团,从事医疗诊断耗材的市场营销,此后工作地区遍及欧洲、美国和中国。从信息工程领域跨界到医疗领域,是一次大胆的职业转型,匡明表示,这是由于他对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同时认同医疗事业的社会公益价值。
在强生医疗工作期间,匡明对慢病管理逐渐加深认识,“由于工作关系,我在欧洲、美国和中国的医疗体系中都工作过,感受最深的首先是这些医疗体系的差异。我长期负责诊断耗材的市场工作,与检验科合作密切。作为支撑临床医疗的辅助科室,检验科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大量的标本。在这些标本中,我留意到代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病等疾病占据了很高比例。而且,这些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日趋增高。代谢性疾病很多需要终身治疗,长期监测。在欧美国家,基于其相对成熟的医疗体系,慢病管理做得规范细致,但中国的慢病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激增的现实,结合已有的跨界工作经验,以及对“管理”这一概念在慢性病治疗中的深入理解,匡明最终选择将糖尿病管理和移动科技结合,尝试探索新型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对于这一创新型模式,我们将拭目以待。
本网站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个别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本网站致力于提供正确、完整的健康资讯,但不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正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本站所提供的任何医药资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