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风疹的多发季节。风疹,中医称“风痧”,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丙类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可以传染。病人体温一般在37-38℃,很少到39℃以上。
风疹属中医“隐疹”“风疹”“风痧”范畴。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一般有7—14天的潜伏期,然后出现前驱症状。前驱症状出现1-4天后出现皮疹。风疹在前驱期有很强的传染性,皮疹出现后传染性就消失了。可以伴有轻微的咳嗽、鼻塞流涕,咽红痛。在发热的当天或第二天,病人全身可见细小、淡红色的皮疹,一般2-3天就可以自然消退,也不留痕迹。此外,病人耳后、枕部淋巴结还有明显的肿大,压痛。
风疹对患者影响并不大,但是对孕妇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刚刚怀孕三个月以内的人不能患风疹,因为风疹病毒往往会影响胎儿,造成流产、死胎,或引起兔唇、上颚裂等先天性畸形,或引起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智能低下等。因此,孕妇尽可能不要接触风疹患者。
中医认为,风疹属于“风热邪气从口鼻而入,与气血相搏,邪毒外泄,发于皮肤”,应疏风、清热、解毒,服用板蓝根、银翘解毒丸、菊花茶等可达到治疗效果,同时注意给病人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还要注意保暖,避风寒。同时禁食鱼虾辛辣等食品。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平时多加锻炼,保持心情舒畅很重要。同时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合理调整饮食。特别是易感人群,在春季应多吃一些苦瓜、蒲公英、苦苣等清热毒之品,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由口鼻而人,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直相搏,发于皮肤所致。
(一)普通康复疗法
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加强营养,隔离至出疹后5天。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邪郁在表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髓后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痒感,耳后及枕部痰核肿大,苔薄白,舌质偏红。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45克,竹叶4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荆芥12克,薄荷45克,豆豉12克,辛夷花12克,白前13克,甘草4克.
2、邪毒内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 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45克,菊花45克,薄荷45克,牛蒡子12克,蝉衣7克,连翘12克,黄连7克,紫花地丁12克,赤芍12克,红花7克,甘草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大便干结加全瓜萎、郁李仁等。
(三)中成药洽疗:
(1)犀角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邪毒内盛。
(2)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用于邪郁在表。
(3)银翘解毒片,每次1片,每日3次。
预防与护理:
1、发现风疹病人,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
2、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3、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复感新邪,加重病情。发热期间,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吃煎炸与油腻之物。
4、防止搔破皮肤,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