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慢支”是慢性支气管炎的简称,多因急性支气管炎未及时治愈转变而成。初冬,正是支气管炎的高发季节,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支气管炎的发病率为15%~30%左右。临床上常表现为咳嗽、咳痰,或伴有气短、喘息等,严重者可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以中老年人多见。此病冬季发病多于夏季,山区多于平原,中老年人多于青年,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多于空气清新的地方,北方多于南方。急性支气管炎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慢性支气管炎就比较复杂和危险,不仅仅由于中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使病情复杂化,慢性支气管炎本身迁延不愈,也会形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使身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促进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诊断,有标准
医学界认为,凡是1年当中有3个月咳嗽,这种情况连续2年以上,而且咳嗽不是由于心肺等其他疾病所致,就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就诊,选中医还是西医?
西医:对于支气管炎,西医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治疗,对急性支气管炎来说,抗生素及时有效,但如果未能及时阻断急性支气管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慢性支气管炎后,抗生素的耐药性就突出表现出来了,病情长期控制效果不佳。西医的主要优势在于应用抗生素、激素、支持疗法三大手段,能够在急性发作时快速缓解症状,但手段相对来说比较贫乏,容易出现不能阻断病情发展,一旦出现抗生素的耐药性,就很难控制病情恶化。
中医:治疗手段非常丰富,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能够根据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个体给与辨证治疗。支气管炎在中医多属于咳喘范畴,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型,内伤中以慢性支气管炎占多数。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过程,首先是内有痰饮,同时久病必虚,在肺脾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肺肾两虚,肾阳不足,水液不化、气化不好,水饮停留,水饮上肺则喘,水饮凌心则心悸,最终发展为肾不纳气,表现出临危征象。中医针对这一系列的病情变化都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二陈汤、涤痰汤、温胆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生脉散、牡蛎散、百合固金汤等,都是针对不同阶段使用不同辨证方法的代表方剂,但中医治疗的弱点在于不是十分具体和量化,一个好的方法想要推广比较困难,对医生的要求也比较高,不仅仅要求辨证准确,还要求选方用药恰如其分,配伍严谨。同时,也受到剂型的限制,有些患者对于传统汤药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选药,选汤药还是中成药?
选择中医治疗之后面临的就是选择药物剂型的问题,中成药和汤药哪一个更适合您呢?
目前看来,传统的汤药仍然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现在的中成药有冲剂、口服剂、注射液等多种剂型,但还不能从根本上代替汤药。
|
中成药 |
汤药 |
针对性 |
弱 |
强 |
灵活性 |
弱 |
强 |
服用 |
方便 |
不方便 |
所含药物剂量 |
相对较小 |
大 |
选药,辨病证,看成分
无论是选择中成药还是汤药,主要还是要看其含有的药物成分。治疗老慢支,一定要辨证选择药物,应分辨是属于外感还是内伤。如果是外感引起的,则以解表、清热(肺、胃)为主,内伤引起的则应辨证论治,随症加减。
1.痰热郁肺型
症状可见咳嗽、气粗,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喜饮水等。
治法:清热化痰,止咳定喘。
中药成分:瓜娄、贝母,冬瓜仁,黄芩、知母,麻黄、石膏、甘草、枇杷叶、苏子、葶苈子。
推荐中成药:清肺抑火丸、橘红丸、消咳喘、二母宁嗽丸、痰咳净、清气化痰丸、竹沥达痰丸、川贝枇杷露。
还有一部分热症伤阴者,可选用具有滋阴润肺功能的中成药进行辅助治疗,如秋梨膏、养阴清肺丸等。
2.外寒内痰(外感风寒、内有痰饮)型
症状可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满癖,倦怠乏力等。
治法:宣肺散寒、燥湿化痰。
中药成分:麻黄、杏仁、陈皮、半夏、茯苓、生姜、甘草、息星、苏子、葶苈子。
推荐中成药:急支糖浆、止嗽定喘口服液、复方川贝精片、羚羊清肺丸、银黄口服液、解肌宁嗽丸。
3.寒痰壅肺型
症状可见咳喘气急,劳则加重,胸部胀闷,痰白而稀,纳少,倦怠等。
治法:温肺化痰。
中药成分:麻黄、杏仁、半夏、茯苓、干姜、苏子、葶苈子、白芥子。
推荐中成药:小青龙合剂、痰饮丸等。
4.脾肺气虚型
症状可见低热或不发热,咳嗽无力,气短,活动则加重,面色苍白,常自汗出,纳差,精神不振等。
治法:健脾益气、敛肺固表。
中药成分: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生牡蛎、浮小麦、五味子、桑叶、杏仁、枇杷叶、百合。
推荐中成药:玉屏风散、生脉饮、利肺片、润肺膏、益肺胶囊、蛤蚧定喘胶囊等。
5.肺肾两虚型
症状可见咳嗽、气短、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痰白而稀,面色白、手足发紫等。
治法:益气固表、温补脾肾、化痰逐饮。
中药成分:茯苓、桂枝、白术、附子、炮附片、干姜、人参、五味子、白果、前胡、桔梗、枇杷叶、炙甘草、白芍、苏子、葶苈子。
推荐中成药:固肾定喘丸、黑锡丹。
6.气虚血淤型
这一类型不是单独发生的,症状一般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见唇甲紫绀等。
治法:活血通脉。
中药成分: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上活血的药物,如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桂枝等。
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等。
盘点常用中成药
名称 |
功能主治 |
用法与用量 |
禁忌及注意事项 |
清肺抑火丸 |
用于肺热咳嗽 |
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 |
孕妇忌服;风寒咳嗽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
蛇胆川贝口服液 |
用于热痰咳嗽、燥痰咳嗽、小儿痰喘 |
口服液:每支10毫升,每次1支,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
脾胃虚寒及痰湿阳虚咳嗽忌用,孕妇慎用 |
橘红丸 |
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咯出 |
口服,每次2丸,每日2次 |
|
消咳喘 |
用于咳嗽、气喘、短气,甚或不能平卧等症 |
糖浆剂:内服,每次70毫升,每日3次 |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
二母宁嗽丸 |
用于咳嗽痰黄,不易咯出,胸闷气促,咽喉疼痛 |
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
1.风寒咳嗽或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者不宜服;2.忌食辛辣之物 |
痰咳净 |
咳嗽痰多,气促气喘 |
散剂:含服每次0.2克(一小药匙),每日3次 |
不宜冲服,以保疗效 |
清气化痰丸 |
用于痰热咳嗽 |
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小儿酌减 |
淡姜汤下 |
竹沥达痰丸 |
用于痰热上壅,咳喘痰多,大便干燥,烦闷 |
口服,每次6~9克 |
|
川贝枇杷露 |
用于风热咳嗽 |
合剂:内服,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
外感风寒咳嗽者忌用 |
秋梨膏 |
用于阴虚肺热之咳嗽喘促 |
煎膏剂:每次15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
忌食辛辣 |
养阴清肺丸 |
用于咽喉干燥疼痛,干咳、少痰或无痰 |
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
|
急支糖浆 |
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 |
口服,每次20~30毫升,每日3~4次,小儿酌减 |
|
复方川贝精片 |
用于风寒咳嗽 |
口服,每次3~6片,每日3次,小儿酌减 |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及孕妇慎用 |
止嗽定喘口服液 |
用于发热口渴,咳嗽痰黄,喘促,胸闷 |
每次10毫升,每日2~3次 |
|
羚羊清肺丸 |
用于肺胃热盛,感受时邪 |
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 |
|
银黄口服液 |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炎 |
口服,每次1~2支,每日3次 |
|
解肌宁嗽丸 |
用于小儿头痛身热,咳嗽痰盛,气促,咽喉疼痛 |
口服,小儿周岁每次半丸,2~3岁每次1丸,每日2次 |
|
小青龙合剂 |
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
口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用时摇匀 |
|
痰饮丸 |
用于脾肾阳虚,痰饮内停者 |
每次14粒,每日2次 |
温开水送服 |
生脉饮 |
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
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胶囊,每次4粒,口服,每日2~3次;袋泡茶,开水泡服,每次1袋,每日3次 |
|
利肺片 |
用于肺痨咳嗽,咯痰,咯血,气虚哮喘,慢性气管炎等 |
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
如有胃肠不适,可饭后服用,儿童用药应遵医嘱 |
润肺膏 |
用于肺虚气弱,胸闷不畅,久咳痰嗽 |
口服或开水冲服,每次15克,每日2次 |
|
蛤蚧定喘胶囊 |
用于虚劳咳喘、气短胸闷、自汗盗汗等 |
口服,每次3粒,每日2次,或遵医嘱 |
|
益肺胶囊 |
用于治疗肺阴不足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
口服,每次3~4粒,每日3次 |
|
固肾定喘丸 |
用于肺肾气虚型慢性支气管炎 |
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 |
|
黑锡丹 |
适用于真元亏惫,上盛下虚,痰壅气喘,胸腔冷痛者 |
口服,每次1.5克,每日1次 |
用姜汤或淡盐汤送服 |
注:
1.以上药物服用1周后病证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2.服药期间,若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或是出现喘促气急者,或是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或是痰中出现脓血者应到医院就诊;
3.长期服用,应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4对药物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5.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6.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7.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8.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