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可发生于许多种心脏病,但以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为最多见,其中有一部分是急性心肌梗塞;大部分虽无新发生的心肌梗塞,但有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脏性猝死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一般认为发生猝死的基础是由于心肌缺血,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心肌电不稳定,从而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很快造成死亡。少数是引起心室停顿,而导致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作者主张定为1小时,但也有人将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者也归入猝死之列。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疾病,其中又以冠心病者为常见。发病后即刻死亡者,几乎100% 是心血管病;发病后l小时内死亡者,80~90%是心血管病;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者,0~60%是心血管病。此外,急性喉炎、脑血管意外、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羊水栓塞以及急性中毒性菌痢等都可引起猝死。
冠心病是心脏病中导致猝死为最主要的原因,在西方国家可能占心源性猝死原因的70%~80%,约20%~25%的冠心病会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心肌梗塞病史的占75%。心源性猝死的第二大病因要数各种心肌病。
心脏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急骤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此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排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这类心律失常自行转复可能性甚小,如能及时救治,部分患者可成功复苏。简单而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复苏术,即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尽管如此,医院外死亡率仍高达85%,原因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即用直流电电击颤动的心脏,使其转复为正常心律。
研究表明,从心脏骤停到除颤的时间与存活率呈负相关,3分钟内得到除颤,存活率可达74%,3分钟后存活率下降至49%。成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重点在于下面4个环节:
①快速拨打救护电话;
②尽早心肺复苏;
③尽早除颤;
④尽早得到加强生命支持。
但是,目前在大多数国家,从目击者发现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到专业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为患者除颤的时间平均为9分钟。
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具体措施:
(1)保持血压、血脂在理想水平。
(2)戒烟、限酒。
(3)保持理想的体重。
(4)若出现心慌、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心内科检查。
检查项目有:静息心电图、运动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核素显像、冠状动脉造影等。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是临床判断冠状动脉病变并确定其部位和程度的最可靠的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对某些原因不明的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的病人是很重要的。
心源性猝死的病理及防治
关于心源性猝死
发病状况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相当数量的心脏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占75%。
病理解释
心脏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急骤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此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排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这类心律失常自行转复可能性甚小,如能及时救治,部分患者可成功复苏。简单而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复苏术,即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尽管如此,医院外死亡率仍高达85%,原因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即用直流电电击颤动的心脏使其转复为正常心律。
救护要点
有研究显示,从心脏骤停到除颤的时间与存活率呈负相关,3分钟内得到除颤,存活率可达74%,3分钟后存活率下降至49%。而目前在大多数国家,从目击者发现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到专业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为患者除颤的时间平均为9分钟。成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重点在于:一、快速拨打救护电话;二、尽早心肺复苏;三、尽早除颤等。
防治要点
预防心源性猝死,应注意:一、增强定期查体及治病意识,及时发现及治疗各种心脏病。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劳逸结合、健康饮食,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三、多吃水果和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不便秘不拉肚。四、经常测量血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五、控制体重等。
急救措施
如发现猝死的病人,应立即对病人的心前区拳击,拳击的部位是病人左胸前乳头部位。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拳击要有力,而后立即进行心脏按摩。按摩时用力要均匀,以一手掌平放病人胸骨下段胸壁上,另一手掌压在该手背上,上下起伏垂直按压。在对猝死者进行急救时,人工呼吸应和心脏按摩同时进行。先解开患者领口和裤带,使其平卧,抽出枕头垫在肩下,用一手将患者颈部托直,使头最仰,打通气道,然后一手捏紧患者双侧鼻孔,急救者口唇与患者口唇密合后进行吹气。